基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实施监控的方法初探

时间:2022-08-30 03:48:50

基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实施监控的方法初探

【摘 要】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将地方性课程资源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渗透着“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不仅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方式,也给指导老师带来值得探索的新课题――如何指导学生有序而高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实施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监控将促进活动有序的开展。

【关键词】监控;研究性学习

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2011年版)中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扯线公仔”,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有话事权人”。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使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学课堂更多的将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教师在知识的呈现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将随之进行调整而发生改变。

利用珠海地方性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小课题的学习,给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逐步推动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近几年开展的课题包括有《激情燃烧的东澳岛》、《我和蘑菇有个约会》、《麻黄鸡的一生―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面包为什么会那么大?―酵母菌》、《兰花的培育与市场经济价值―植物的组织培养》、《种子的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家庭豆芽萌发过程》等。虽然,学生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主体,但教师在活动中合理实施过程监督和调控,却是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证。

活动过程中,教师工作重点不仅局限于生物专业知识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引导、点拨、督促。教师实施过程监控的目的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二是引导和督促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保证每一位学生有序而有效地完成课题研究,亲身感受研究过程的艰辛,着重强调“过程”,确立“探索比到达更可贵”的观念;三是掌握各个课题小组的研究动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其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激励其树立自信。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指导和监控。

一、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提供足量的课外知识和技能指导,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营造积极研究氛围

研究性小课题活动比常规的教学管理更加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本人在课题开题前,会通过开设讲座、参观相关科研基地、观看录象、上网查询等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其探究动机。开题后,组织学生进行课题介绍,畅谈对课题的各种设想,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在活动中的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氛围环境的创设,一方面可能使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小组的实施计划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经常性的受到老师的激励和点拨,创设了积极探究的情境。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间的互帮互学、互补互评形成了分工协作情境,而且这种良好的氛围一直贯穿活动始终,从过程监控角度看,一定程度实现了学习氛围的监控。

2.提供足量的课外知识和技能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知识,远远超越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而且有些知识内容,所任教的老师也只停留在教科书的书面文字上,从没有真正实践过。研究性学习,着眼于追求对课本知识的加深与拓宽,是强调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加以综合后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提高了,尤其是一些理论探讨类课题、方案设计类课题和科学实验类课题,例如植物的组织培养、微生物在发酵技术上的应用、环保类课题等等。而实验技能,大到电子显微镜小到试管、酒精灯的使用,都会影响课题的研究。从正确书写开题报告、课题论文,到试验数据的获得、记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提供课外知识与技能的指导。

二、分工协作,成立课题小组,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小课题的选题工作

1.合理监控课题小组的建立

教师在选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内容后,组织学生以自由M合的方式成立小课题组,并初步确定本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的研讨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做到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课题小组是自愿组合的,小组长是小组成员里选举产生的,组内分工主要是根据组员的兴趣和特长爱好而确立的。这样,小组内分工得当,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小组组员间的精诚合作是成功的第一保证。

2.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性选题

指导学生选题的关键是立题的科学性,即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理论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实发展的规律,必须适合年龄特点和活动可提供的条件。教师对学生选题的监控可防止学生选题出现科学上的错误,督促学生对选题反复进行推敲,甚至在活动初期,如果学生觉得选题有问题还可以进行修改。小组的选题不宜过大、过深,应体现兴趣性、需要性、科学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可行性等。

三、健全方案,引领学生按计划完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

1.及时鼓励,及时疏导,防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性打折扣。

从开题到结题,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初中年级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还不具备成熟的自控能力,虽然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题,也难免会被学习过程中始料不及的挫折所困扰,而产生懈怠、推托、逃避、畏缩等低落的情绪,造成积极性的减退。但经过与老师交谈,听其它小组同学的经验介绍,最后他们寻找到解决办法:理直气壮、巧用工具、相互帮助的方法,最后顺利完成素材的收集工作。

2.计划周全,监控方案的操作性,避免活动走弯路。

对学生制定的计划进行监控。与学生一起研讨研究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尽量少走弯路;合理安排各个时间段,提高工作时效性。教师要掌握各小组研究的计划,以便把握好各小组的研究进度,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纪律观念,督促其及时完成阶段性任务,并参与不同时期的阶段流和答辩。

对学生活动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如果是实验类的课题,要求实验原理正确,步骤合理,现象明显,结论科学;探索性实验还要求详实的数据,得出有一定价值的结论,学生不能为了得到成功的结果而篡改或捏造实验数据;如果是调查访问类的课题,要求学生收集采访过程的第一手资料,以相片、视频、录音等方式做好记录。

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保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着重培养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锁定目标不轻言放弃,踏踏实实地完成课题各个环节的研究任务。

3. 忌教师大包大揽,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互助的关系。

看到学生遇到困难,有时教师难免着急而插手干预过多,让学生减少或丧失思考和锻炼的机会。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更应当是一个指导者。我们最终应发挥生物课题小组组内和组间的动力,让学生参与管理与监控,实现教师与学生及不同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我们在课题小组组建时,就建议各组尽可能做到“人材”均衡。

4.精挑细选,去伪存真,沉淀和积累师生需要的活动素材,监控信息材料的获取和论文、报告的撰写。

在知识大爆炸、信息获得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对监控学生获取有效、正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网上查询、图书资料、调查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参观等等,这些信息是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或有效范围,从信息中精炼出有用的部分,从信息中得到启示,从而概括或抽象出属于自己的观点。

每次课题结束,要求各小组学生要撰写小课题报告(或论文),并制作出本小组的汇报PPT。由于初中的学生比较小,不知如何下笔写课题小论文或报告,对论文或报告的基本格式、书写要点都不清楚。我在学生们开始工作前,给他们提供范本学习;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要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强调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独创性,使书写的材料成为交流、答辩、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会,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成长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出重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要求,体现出形成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的原则: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方式: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形式可以是交流会,汇报会,模拟答辩会等。

教师的评价监控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课题开展初期,对各小组的计划和设想进行判断和评价,本着鼓励性原则,促进同学们拓展研究的思路,纠正学生一些错误思维方式;到中期,督促各小组组员对研究成果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价,促进其研究过程的改进。

在我们的评价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体验。弱化注重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而侧重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在构思最后的总结汇报课上,往往采用类似年度颁奖的形式,设立“最佳论文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标本制作奖”“最佳软件制作奖”等等,由老师及嘉宾给获奖的小组颁奖,以发纪念品、奖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指导工作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不同于平时所传授的专业课,它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协作者,教师本人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习者。只有继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拓宽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进而在教学中自觉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满希,展红.给生物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2]汪忠,刘恩山.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王俊林.指导初中生撰写实验小论文之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5(11):17-18

[4]林崇德,杨治良,S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82

[5]周勇.国外自我监控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49-53

[6]王涛.浅谈快乐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0):5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9

[8]郝雪,王飞.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15(3):27-29

[9]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65

[10]杨玲.例谈科学探究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J].中学生物教学,2015(5):32-33

[11]吴举宏.走出探究教学的困境―以中学生物学教学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5(10):4-6

[12]潘洪建.知识形式:基本蕴涵、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40-45

[13]杨振宁.杨振宁文集: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9

[14]李炜.新课程课堂教学:从弹性预设到动态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39-42

[15]郭穗绵.课堂驱动性问题的动态生成与应对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5(10):16-18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升化学课堂提问质量 下一篇:读师 忆师 悟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