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的结合

时间:2022-08-30 02:42:35

探索信息技术与图形与几何的结合

一、呈现问题情境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由“问题引路”并让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学生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时体验成功的愉悦。例如,“圆柱的认识”。电脑演示“米老鼠和唐老鸦”中米老鼠躲在圆柱形滚筒里四处奔跑、滚动、嬉戏的场面。画外音质疑:米老鼠躲在一个怎样神奇的小屋里,为什么跑得这样快?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探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

(一)基本流程

这个环节的基本流程为:猜测演示、确定目标→初步感受、发现方法→动手操作、验证方法→灵活运用、迁移方法。

1.猜测演示、确定目标。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首先请学生猜猜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然后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有关系。

2.初步感受、发现方法。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结合课件,让学生说说每排摆的个数和长有什么关系?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动手操作、验证方法。教师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是什么关系?汇报的同时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

4.灵活运用、迁移方法。教师要依托练习题,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完成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1.演示直观到抽象。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教师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数学书”,利用多媒体CAI课件的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角的形状,抽象出几何角。电脑上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然后闪烁三个角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演示形状和位置关系。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学生无法想象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图形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时多媒体课件通过Flas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问题的答案。

3.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当圆被平分成无数份时,拼成的就是长方形这一“极限”思想时,学生难以理解。当借助了计算机使圆从平分成16份到32份、64份……时,学生就会看到一个逐渐变成长方形的过程,这是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经历了疑问、辨析、释疑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合理选择和设计相应的练习,拓展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梳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力的目的。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用小明家的情境图引入,因此练习的设计应与课前引入相呼应,让学生计算一下小明家床单的面积,正方形餐桌面的面积。既能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四、总结升华、学好数学

长方形的面积是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基础,教师提前将这种转化的思想渗透给学生。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那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它们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以后接着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课堂,直观明了、学生易懂,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感知、理解、记忆,从感性到理性升华的过程,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作者:朱爱芬 单位:唐山市开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探讨小学作业批改的自我尝试 下一篇: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开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