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服务意识的探究

时间:2022-08-30 12:54:40

教师服务意识的探究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新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教育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要求我们教育者应改变陈旧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倡教育服务。本文在对职业高中的老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教师树立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和树立服务意识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探求在新形势下,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服务意识,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关键词:问卷调查 教育服务 服务意识

背 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影响课程改革的主客观因素有了更深的理解。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逐渐被多数老师接受和认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教师只是在单向注入式教学,这是一种保姆式服务,学生多处于被压抑、被灌输的被动状态,遏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求真精神的探求。我们应转变观念,改变现状,探求一种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即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下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就树立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和树立服务意识的要求两方面结合自身的实际体会,谈谈教师的服务意识的问题。

问卷调查表:对学生和教师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问卷内容涉及心理、行为、情感以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休闲等方方面面。为了使问卷调查科学有效,参考了教育专家们制作的问卷,向本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学生问卷1300份,回收率98%,教师问卷700份,回收率80%,调查数据结果见下表。

1.学生问卷调查

2.教师问卷调查

问题体现: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总体上体现出了师生间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教师敬业、乐教、爱生;学生尊师、好学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一是由于传统的师尊生卑思想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关系并不令人满意,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利,因而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有些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害怕惩罚、嘲讽和失败的状态,这种害怕使得学生以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现自己,从而使学生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二是教学方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很多教师仍习惯于填鸭式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活动空间有限,这样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思维惰性,同时学生的潜能也不能得到应有发掘,遏制了学生创新才能。

三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对知识层次要求的提升,社会家庭对学生期望值的增大,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出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烦,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在职业学校,学生好动、接受新生事物快,而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也不能形成积极的人际交流的情感体验。

分析探究: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改变现状。

一、树立服务意识的必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韩愈对教师的职责界定,千百年来无论社会给予教师怎样的地位与评价,教师都始终格守着,尽心尽责。一直以来,教师也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职业身份,有别于服务行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要求教师也应树立服务意识。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因为学生需要受教育,才有教师这种职业;因为学生的存在,才赋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们教师职业的存在是学生给予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服务?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牢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无论是从师德的角度,还是从教育观念、学校生存发展、教师自身利益而言,都是很切合时宜的。

首先,提倡教育服务,是师德的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一项神圣使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关心和帮助。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答疑,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面对的都是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谆谆善诱的作用。因此,只有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才符合教师的师德规范。

其次,提倡教育服务。是现实的需要。

有教育家感慨:“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很少强调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今天来看,应该强化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确实,有了服务意识,教师就会关注和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育需求,并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有了服务意识,才会更加关注和深入地研究服务对象――学生,探索他们发展成长的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

第三,提倡教育服务,是学校的需要。

学校最大的利益是生存与发展,而生存的前提是教育质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质量才有市场,这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规则。职业教育也是如此,要吸引学生,那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的高质教育离不开教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即优质的教育服务。

第四,提倡教育服务,更符合教师自身的利益。

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学生给予的,当我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时,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另外,提供优质服务是一种持续性的挑战。这种挑战能让我们的工作不再简单枯燥而是更富有趣味和人情味,也会让我们更感幸福,因此符合教师的自身利益。

二、树立服务意识的要求

所谓服务,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教师的服务意识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也就是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欲望。那么,我们教师应怎样树立服务意识呢?

1.端正职业态度

教师和学生,应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人格平等的共同学习的关系。没有学生。老师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每一位老师应该以积极的、充满无限激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事业,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真诚地和他们交流;走进学生,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具体的问题,在教育事业这个广阔的沃土里辛勤耕耘和劳作,收获学生健康成长的累累硕果,分享学生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创造我们教师人生的辉煌,使我们平凡的教师生涯折射出耀眼的光辉。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态度,是树立服务意识的首要环节。

2.提高工作技能

教育服务是一种不同于商业服务与企业服务的

复杂的服务活动,尤其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完成国家制定的课程目标任务,又要执行学校依法制定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过程。同时,要将这些目标任务标准过程化为让学生可接受乐于接受的服务活动。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传递人类文明的任务,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素养去感召和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设法用我们的魅力,用凝聚在我们身上的对真理的敬畏、对善良的信仰以及高贵的气质、得体的语言还有工作的激情、生活的幽默和真正的对生命的关怀去吸引并指引着每一个学生。这样复杂的服务活动,如果教师不研究不提高,就很难胜任。

3.改善服务态度

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改善服务态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一视同仁,并无层次划分。因此尊重学生就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学生来自于农村还是城镇,出身于干部家庭还是平民家庭,有钱还是没钱,学习成绩是高还是低,作为老师,都应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平等对待。尊重他(她)们的需要,给学生以说话的权利和表达的机会。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与纠纷时,老师应抓住机会,把一碗水端平,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公平处理问题,是值得信赖的。但尊重不等同于放任,我们要坚持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

其次,要关注学生。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是经历克服困难与挫折到获取成功的喜悦历程中得到的,这一切都离不开独立思考与解题活动。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点拨,指明方向,而不是老师包揽一切,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还要求我们要发挥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第三,走进学生。就是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尊严”,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的差异,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激起教育的火花和被教育的激情。我们应怎样走进学生呢?我认为首先要改变教育态度,我们要学会微笑对待学生,倾听学生诉说,蹲下来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把感悟深刻的东西讲出来,通过正确引导掌握规律。其次转变教学模式,由讲解型变为探究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任务探究中,学会阅读、观察、分析和思考,让他们明白事理,掌握知识。再次转换教师角色,教师由主宰者变为合作者,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都有机会经历“看、想、听、说、辩”的学习过程,教师置身于其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给学生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树立服务意识,实现教师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不仅关系着教师的工作态度、生存状况、职业乐趣,而且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良华,《宽容还是不宽容?》,《教师博览》2005年第九期

[2]《中国教育报》,2002年第1版

[3]王仲林,《走进新课程》

(作者单位: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上一篇:以“质疑”为突破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下一篇:“魔术圈”接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