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对策

时间:2022-08-30 12:24:53

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对策

摘 要: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有: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提供广阔的阅读平台,引导阅读的深入等。这些策略将是使高一新生继续保持或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语文学科终身学习基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策略

初中生刚一进入高中,普遍感到语文学习难度加大,尤其是那

些原来靠课堂听课、考前复习就能取得高分的同学,更觉得阅读能

力跟不上教学要求而出现成绩大幅度下降的状况。因此,对语文学习也缺乏在初中时应有的热情,甚至失去信心。如果不及时扭转这种局面,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如何遏制高一新生语文成绩滑坡趋势,探究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衔接策略,成为高中老师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一新生语文阅读现状

我们曾对高一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发现,目前学生阅读方面存在“三不”现状。(1)不知读什么。学生很少接受过如何选购书籍和选择电视栏目的指导,当他们接触到书或打开电视机的时候,要么随心所欲,要么无所适从。他们阅读的途径大部分是通过影视作品,很少接触原作品阅读,更遑论深入阅读原著了。(2)不懂怎么读。大部分学生家里除老师要求购买的为数有限的经典文学作品外,没有其他的语文刊物,他们的课外阅读既没有素材保证,也没有时间保证,基本没有形成阅读习惯。

(3)不明阅读的意义。学生能感觉到阅读有作用,但具体在什么方面起作用,作用有多大,就说不具体了。

种种情形告诉我们,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

尽如人意的地方。

二、高一新生阅读现状分析

分析学生阅读中存在的“三不”现状,我们总结出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繁重的课业与学科的学习特点相冲突

学生进入中学后,课程更多,难度更高,作业量更大。学生在题海中艰难地“跋山涉水”,疲惫不堪,看课外书的时间极其有限,很容易就打水漂。新教学大纲要求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即使想完成它,也会有“难于上青天”的畏惧。更何况,语文的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的阅读热情需要不断鼓励和促进。

2.教师和家长对学科的认识偏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改版)》的“教学目的”中也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家长以及部分老师却片面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只重考试,只求成绩,认为只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语文工具就足够了。作为家长,不去引荐孩子阅读,不去关注语文学科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作为教师,不能花大力气重视开展阅读活动的成效,为活动而活动,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摆摆样子,草草收场;作为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触摸到经典课文的内核。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的人文功能,在各方面的忽视中丧失殆尽。

3.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的日益渗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袖珍小说、卡通电影、漫画作品、搞笑节目等轻松活泼的阅读形式充斥文化市场,在书、报、影视等媒介中遍地开花,形成一股强势弥漫开来,都市功利浮躁的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普遍存在娱乐性和功利性等短视行为,大大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深入。

三、初高中语文阅读衔接对策

1.通过制订阅读的计划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

(1)确定阅读篇目内容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我们除了将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书目向学生介绍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印发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阅读书目和报纸、杂志篇目及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及影视栏目名称,扩大阅读视野。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2)制订阅读时间进度

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防止学生因兴趣转移或课余时间不足而半途而废,为了避免学生因单纯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我们把每天的阅读内容及阅读数量分解到具体的字数。同时,把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每周抽出一节课安排阅读。这样对阅读时间和进度作统筹安排,有利于化整为零,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中较轻松地完成阅读任务。

2.通过教给阅读的方法凸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阅读应掌握“法”

介绍浏览、速读、精读和圈、点、批、画、摘抄要点、制作卡片、查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常见的阅读方法,指导欣赏各种文学样式的相应方法,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法可循,依法导读。

(2)阅读须坚持“积”

积累语文教材中那些散发着中华民族文化特点,凝聚着中华民族情感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品味、体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感染。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领会辩证理趣;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感受无奈苦闷;诵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体会画面的壮阔震撼;聆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后品味诗人的豁达乐观。熟记语文教材中那些散发着人格魅力的历史典故,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净化。记住苏武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的崇高无私和英雄气节。理解语文教材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历史人物,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感受巴金老人生命中善良、正直、严于律己、勇于反省的精神。

(3)阅读求深入“思”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学生总会感觉到读过的作品很容易遗忘,“书到用时方恨

少”,而有些学生觉得满脑子都是文章可是却不懂得怎么运用。我们应引导学生用分析、概括、比较、联想等思维方法透过作品的文字,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如学习《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小到在排队等候时加塞队伍,大到在交通岔口时硬闯

红灯等等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导致害人害己的违规行为。

3.通过创设阅读氛围纠正以往教学中的不当做法

(1)构建教室文化

教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可用开辟图书角,在室内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墙上设计读书墙报,定期在一定范围内举办图书跳蚤市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交换阅读的窗口,营造阅读氛围,使阅读常态化。

(2)巧借媒体资讯

在阅读之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找作家的生平资料或相关

的创作背景材料,以加深对作品全方位的理解,如果有相关的改编

电影或电视剧,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观看或提醒学生课余观

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观看《红楼梦》选段;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观看《水浒传》选段等。让学生与原著对比,在比较、甄别中,理解原著的丰富内涵。

(3)搭建表现平台

每学期一次师生置换角色,让学生自选一篇课文充当老师上

课,教师坐到学生中听课;定时召开阅读汇报会、演讲赛、评选我喜欢的文学形象、阅读记录卡展览、阅读心得汇编等活动;开展“每日一问”读书竞赛活动。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层次不同的学生参与,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语文的美,领悟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的阅读道理。

4.通过引导阅读的深入改变学生浅显阅读的态势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或文章的内容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要使学生通过阅读,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养成对文字的敏感,对阅读的热情,就必须引导阅读走向深入。可采取三结合的方法落实这个环节。

(1)把阅读与创作相结合

对一些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通过改、仿、换、添等途径让学生进行寓诗于画、为文配乐、文体替换、为人物写颁奖词等形式的二度创作,从中展现培养个性化阅读魅力。如将一些写景的诗文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实现诗画一体;给一些情感丰富的文章寻找风

格一致的音律配乐以达到情景交融;以采访报告的形式替换小说,从阅读者的视角反映人物特点和人物关系;用简练的语言既概括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风貌,又渗透“写着”的思考。

(2)把阅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是一部百科全书。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向纵深处发展。如与当地的文化风俗特点结合,进行以“爱我家乡”或“向你介绍家乡的历史名人”为题的演讲;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结合,替相关部门草拟申请书;以求课外促课内,不断提升阅读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引导。如阅读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后,联系当前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开展“将来,我们怎样养老”的征文比赛;阅读李密的《陈情表》后,举办“我也来说孝”的讨论会。以求化方法为能力。

(3)把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高中新课程把研究性学习定为选修课程纳入学分评定。研究性学习成为每个高中生必须完成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据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发现的规律性东西作为选题。如:古诗文中“月”的象征意义;“水”在古诗文中的地位;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文学名著,想说爱你不容易;方言中蕴含的哲理等。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如:漫谈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外交谈判的智与勇;拒绝的艺术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后习题深发开去,如:陶渊明是理想主义者吗;新时期理想的师生关系等。其实,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也实现了阅读的深入。

总之,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消除学生阅读的畏难情绪,改变教师与家长的认识偏差,扭转学生阅读浅显局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一新生继续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切实有效地使高一新生在知识积累、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顺利过渡到高一级的要求,迈好高中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实现高中新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

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李竹青,陈友政,许砚音.世界名言录[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上一篇:浅析高中数学新内容《算法初步》 下一篇:高中语文质疑法教学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