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7 11:23:05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篇1

一、搭建互助合作良好情境,提升初中生合作学习情感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过程。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既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又需要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构件”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促进集体主义精神的树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数学教材的情感因素,设置具有能动特性的学习氛围,引导初中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让初中生在积极情感下,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利用教材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因子”,设置了“万花筒”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情感在生活性教学情境中得到有效激发,从而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探究活动。

二、重视探析活动过程指导,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锻炼、逐步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这就、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重视探究情境的有效设置。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关键内容,创设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为初中生提供探究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对初中生探析过程的有效指导,在关键处或“疑惑处”进行“画龙点睛”地点拨,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的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实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如图1,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A=75°,则∠1+∠2为多少度?

上述问题是“全等三角形”方面的问题案例。在解答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学生在探究问题案例的过程中,找寻解题策略的方法时出现了“卡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案例的条件,找寻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解答该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图形翻折变化的性质得出ADE≌A'DE,∠AED=∠A'ED,∠ADE=∠A'DE,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ED+∠ADE及∠A'ED+∠A'DE的度数,然后根据平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答案。”得出如下解题过程:

解:A'DE是ABC经翻折变换而成,

∠AED=∠A'ED,∠ADE=∠A'DE,∠A=∠A'=75°,

∠AED+∠ADE=∠A'ED+∠A'DE=180°-75°=105°,

∠1+∠2=360°-2×105°=150°.

三、注重问题案例训练,提高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案例是数学学科章节体系及其知识点内容的有效概括和外在展示。数学是一门思维的艺术,可以通过问题案例进行有效地呈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利用数学问题案例的发散性特征,设置形式多样、解题灵活的问题,让学生在感知、分析、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思维活动更加灵活,更加全面、更加严密。如在“二次函数”问题课教学中,由于二次函数章节是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置了“如图2,半径为6.5的O'经过原点O,并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线段OA、OB(OA>OB)的长分别是方程x2+kx+60=0的两根。1.求A、B两点的距离;2.求点A和点B的坐标;3.已知点C在劣弧OA上,连接BC交OA于D,当OC2=CD・BC时,求点C的坐标;4.在以点C为顶点,且过点B的抛物线上和在O'上是否分别存在点P,使ABD的面积等于POD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的一题多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分析二次函数问题。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44-02

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学生在上课前把教师即将要讲的内容自己自学一遍,初步熟悉新课内容,该理解的理解,不明白的做好标记,这与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宣传的自主学习是相符合的。素质教育改革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大方式。课前预习就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动脑,敢于发现问题并试图自我解决问题,而且这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第一印象,都是自己的心得体验,没有外界的干扰,所以他们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一步步地探索新知识。

我们都知道高中数学学起来比较抽象,尤其是必修二中的立体几何部分,对于空间想象力比较差的同学来说,学起来肯定很吃力。如果课前不进行预习,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似乎也能听懂教师的讲解,但是课后回头整理或者做课后作业的时候还是有困难,因为上课只是在被动的记笔记,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中间有疑问的地方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转到下一个知识点了。事后这些疑问大多会是不了了之,然后类似的疑问会越积越多,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打击,成绩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影响。如果在数学课前进行了自主预习,那么同学们就会带着问题去上课,教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相对容易的被接受,遇到自己疑问的地方也会专注的听讲,而且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回答上来,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进一步增强。可见,课堂预习做好了,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为例,高中数学包括五本必修和两本选修,这些内容之间的思维跳跃很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根据高中数学科目本身的特点,再结合当前新课改以来高中数学课前预习取得的成效,我总结出以下几点高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设计出好的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现在的高中课堂,无论什么科目,教师都会提前发新课的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可分为五部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达标检测、总结反思。学习目标是本节课主要学习哪些知识点;学习重难点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学习过程是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重难点的要求,设计一些重要的问题以及一些容易混淆出错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达标检测是涉及基础和有代表性的题目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总结反思是学生自我总结预习效果,收获是什么,有什么疑问,以便上课时与教师交流或者让教师来解答。

这种方法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科素养进行高标准要求,平时认真学习每一章节的相关内容,设计出有代表性的题目,问题既要有价值,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兼顾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难易适当,让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地投入到预习中去,在预习中受益。

第二,教师要积极准备各种模型,供上课时使用。这个主要是针对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教学,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有的教师会这么评价"学习立体几何,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因为想要学好立体几何,必须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力,有的人天生思维好、想象力强,所以学习立体几何时很容易在脑海中构建立体几何的画面,所以学习起来很简单。但是多数的学生学习立体几何很吃力,因为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太差。

在高中以前我们接触到都是平面几何,对于平面几何的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式,这对立体几何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扰,图形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学生就想不出它的样子。其实立体几何的学习与平面几何一样,都是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理开始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立体几何的概念所概括出来的事物及其关系,但是因为它的抽象性,与实际的感受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立体几何的教与学都会面临困难,而克服困难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让同学自制立体几何模型,多接触一些实物,如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等等,让学生在与实物的接触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三,对于实用性和研究性很强的章节可以采用亲自实践的预习方式。亲自实践的预习方式大多用于研究性的课题,而高考数学并不涉及,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进行这种预习,其实完全可以把这种预习方式放在假期进行,因为假期的时间长,同学们完全有时间进行实践,等到开学时结合教师讲课,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假期等时间,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近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是课本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典型。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情境,尽可能的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

第四,学生要及时对试卷或习题的总结进行预习,这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习题或试卷的讲评课说的。教师大多都喜欢考试结束以后的讲评课,因为不用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也不用备课,上课时直接拿起试卷进行一道道题的讲解就行,把每道题所隐含的知识点、要考查的点以及易错点都告诉学生,学生们都能用心记下笔记,一堂课就这么过去了。但是下次再考相同类型的题,学生们还是容易出错,问题出在哪呢?其实,学生们是认真记笔记了,但是仅仅是记笔记,记完以后就放在一边,不会拿出时间再进行理解消化,没有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在讲评课以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改错,自己在每道题的旁边列出知识点、考查点、易错点,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这样上课时就不是忙着记笔记了,可以听听教师的讲解是不是与自己的分析归纳相一致,有出错的地方也可以及时解决。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知识真正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下次再遇到同种类型的题目,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了。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36-01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服务于生活。作为高中一门基础学科,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数学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创设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景,进一步将数学的概念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欲望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进而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自主解决问题。比如在对数概念中引入“一张纸对折20次能否比珠穆朗玛峰高”,在排列概念中引入“三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实际上就应用了我们所学的“两点确定一线”的数学知识,自行车车架、房屋支架采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想和创造,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多变、多用、开放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进行问题的探索、规律的寻求中求异思维能力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设计补充条件才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条件的设计,自己参与编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二、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他才会更加投入学习。因此,数学教师应注重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变无趣为有趣,使学生能够放松地学习,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对于比较简单的题目,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分析及解答,而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总结,如果实在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此外,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史中都蕴含着很多兴趣因素,教师可充分发掘数学本身的兴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深刻寓意的趣例,比如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世界名题的历史典故等,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富有趣味的学习中不断思维。

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规律的探索,并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进而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生兴趣点,将生活内容以丰富的数学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在学习《导数》这一节课时,教师可设置“变化率”,通过“气球膨胀率”和“高台跳水”两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抽象,概括出导数概念的过程和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问题去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等问题,这样以来,学生在对具有数学知识的生活事例中的思考过程中,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四、注重实践活动

高中数学学习是离不开做题的,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重视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将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上,确保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将数学教学内容同内容的形象一起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和形成有更深的感知,比如在教学中引入几何画板软件,这体现了一种实验性和实践性,教师可指导学生投入动手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学生能够利用这个软件构建生活中的数学模型,研究自己所关心的充满趣味性和个性化的问题,学生的乐趣在实践中得以有效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高中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育的改革问题就是数学的生活化、创新化问题,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应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和实践化,使得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得以提升,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文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究[J].神州.2011.18(10):144.

[2] 杨捍军.基于创新思维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讨[J].教师.2013.45(3):71.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篇4

一、小升初学生具有的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分析

1.记忆型.

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法是通过大量做题,对做过的题加以记忆,在数学考试中依照记忆进行解题.本质上是一种用记忆的机械方式取代思维的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在升入初中后,初中数学知识一是内容多,二是难度大,难以有效记忆,具有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的学生往往出现成绩下滑,学习困难的现象.

2.模仿型.

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法是通过模仿例题及习题的方式,在考试解题中采用模仿类型题的方法.采用这种数学学习习惯的学生在思维上倾向于模仿性,在升入初中后,数学题型更加多样,学生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模仿,数学学习效果不尽理想.

3.思维型.

这种数学学习习惯及思维方法是通过对题目加以思考,总结题目和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能够做一题,会一类题.采用这种数学思维,能够在数学考试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升入初中后,在数学学习上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既快速适应了初中数学的新特点,又能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由此可见,小学升初中后,数学知识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有相应的强化,才能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衔接.要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预习、听课、练习及复习等多方面给予指导.下面对这四个方面加以着重介绍.

二、小升初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发途径

1.预习环节.

不管是小学数学还是初中数学,预习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预习,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及方向有一个大体了解,从而强化听课效果.预习环节,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课本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明晰课程教学重点及难点.在课本阅读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进行粗读.粗读就是对数学教材章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加以了解,明确学习重点及难点;其次,进行细读.细读过程中,着重对概念、性质、公式、原理等加以仔细体会,思考数学知识当中的因果关联.

此外,在做好阅读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划、批、试、分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划就是圈划重点概念及知识点;批就是将自己预习过程中的体会及无法理解的内容,批注于课本空白区域;试就是根据预习情况,简单进行相关的练习;分就是将自己已掌握的和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加以分类,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上,学生就可通过自行预习,把握方程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通过细读课本例题,掌握基本解题思路,在后期课堂学习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听课环节.

听课环节,也就是课堂学习环节,这一环节在数学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听课效率高的学生,往往数学学习效果就好,考试成绩也更为理想.在听课中,要摒弃一种错误观念:课上不听,课下恶补,这种观念及做法十分不可取,效果微乎其微.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改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教师要采用问题引导式或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讲课及听课中,注重师生间的互动,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步骤,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作为学生来讲,在听课中要做到“三动一专”,即动脑、动口、动手,同时,专心听取教师对例题的剖析,总结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在听的过程中,要用“记”的方式加以强化,对一些教师补充的知识点及解题思路技巧进行记录,便于后期的复习.

例如,在一次函数的解题中,有时为了较为快速地求取答案,教师会提出一种较为便捷的解题方法――特殊值法.这种方法课本中涉及不多,学生在听课中可以及时记录,在碰到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解答的函数题时,往往能够绕开复杂的推理,节约解题时间.

3.练习及复习环节.

练习是深化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的必要环节,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课堂的实时练习,也包括了课后的作业练习.在课堂练习中,要注重解题技巧的运用,提高解题速度.在课后作业练习中,一方面教师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在制定学生可承受的作业量的前提下,在作业布置中侧重对知识重点及难点进行巩固,提高作业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学生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在保证作业完成真实度的基础上,养成先思考再解答的习惯,领会习题的考查意图,仔细审题,找准关键,避免出现无用计算的状况,提高作业解题的效率,在作业完成后还需加强检查,总结出错点.

在复习环节上,要养成当天功课当天复习的习惯,在复习方法上,先进行全局浏览,初步构建知识体系,再对相关内容加以梳理,强化理解,最后巩固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复习的重点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三、小升初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从前面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途径中,我们也能够总结出初中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总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学与求教相结合.

一方面学生要通过预习,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数学探究思维,另一方面又要及时获取教师与同学的帮助,实现自学和求教相结合.

2.思考与学习相融合.

初中数学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对各项公式、法则、定理要搞清其内在关联,梳理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在学习及解题中灵活运用多种解题途径,不拘泥于传统机械的学习方法.

3.注重学以致用.

初中数学理论抽象性相比高中数学要弱,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寻找到较多的应用实例,因此,学生可以借助具体数学案例,将数学知识及思维与实际相验证,强化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4.扩展知识结构.

课本虽是学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也并非是知识唯一来源.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可以广泛阅读与数学相关的课外读物,一是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二是通过课外资料阅读,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坚定数学攻坚决心.

5.强化练习及复习,及时总结.

对课堂学习的知识点,要进行巩固练习,在练习后再加以强化复习,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在练习及复习中,还要及时总结,一方面对解题技巧、规律加以整理,另一方面对错题进行汇总,着力避免错误的二次发生.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篇5

关键词:衔接阶段;策略;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阶段,学生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太枯燥、抽象,有些章节如听天书。在做习题时,又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学习上的困难甚至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根源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上。初中的教学模式以及数学问题的难度和高中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因此,使学生顺利进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二、衔接阶段学生容易碰到的问题

学生在完成初中阶段数学学习后跨入高中数学学习的门槛,不仅他们自己表现出某些不适应,教师也普遍感觉到起始年级数学教学的诸多困难。很显然,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解决,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后续数学的更大问题。

1.初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初中教学还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以普及性教育为主,要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认知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

进入高中以来,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高一上学期要完成必修一、必修二两本书:包括《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初步》三个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内容,知识容量和习题的训练量都非常大,学生常感吃不消。例如一开始就出现的集合、函数的概念,由初中较为具体的数学对象突然变成了抽象的数学对象,学生较难转化思维。另外,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

2.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高中习题的内容往往较为灵活,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知识点理解困难,不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解题,解题速度慢,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有些高一学生,还沿袭初中的思维方式,只停留在了解所学的“是什么”,而很少去思考“为什么”,遇到小小思维上的障碍,不是首先动手动脑去研究,而是求助他人或直接翻看答案中的解答过程。

三、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键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阶段不适宜出现难度过高的习题讲解,通过简明易懂的习题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可以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信心倍增。

1.帮助学生度过初高中的“平台期”

初高中学习有一个明显的难度和方法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平台期”。高中数学许多必备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导致学生普遍出现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不上的情况。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等等,在高中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于解题。在初中未学过十字相乘法的学生,每次分解二次式,就只能使用求根公式,计算强度大,速度慢,影响解题。建议在入学第一周不要急于讲高一新课内容,而应将初中要求较低,而高中常用的知识进行整理,根据高中学习的要求适当地加深拓宽,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初高中数学知识有很多衔接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变得更加抽象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例如初中平面几何中有: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直线互相平行。这个结论在高中立体几何中不再成立,而学生极易混淆。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好高中数学知识,关键一是教学中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的递进层次,并逐层落实;通过逐步分解知识难点,并在概念的思辨中不断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二是对学生做好学法指导,将初高中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明确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注意。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高中的学习强度远大于初中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有耐心地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勤动脑、勤动手”,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思考课堂上的知识点,勤练例题、练习题。

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归纳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有关报刊和资料的习惯,以进一步拓宽眼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各种教学活动中。

四、一点认识

上面我们提出了初高中衔接段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教学的过程,我们教师所能提高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对数学教学工作的热心,对数学教学所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必将反映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从而产生不断的教学激情,这种激情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到学生的心灵,并对学生数学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内心感受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岳庭.数学教师的素质与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论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

[2]田万海主编.数学教育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篇6

许多学生初中数学学得很好,但是一到高中,数学成绩就跟不上了。主要还是因为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变化。因此,导致许多初中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在几次考试下来完全对数学失去了信心。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学习。高一教师必须了解初、高中差异,做好初、高中衔接。

一、知识方面

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对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结果而未给出证明,推理论证不够严密;教材坡度缓,直观性强。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比,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学习内容增多且抽象,难度加大,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初中只会套用就可以了,但高中要求熟练掌握甚至还要学会变通。由于知识点多,课堂容量增大,教学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全、讲细、讲会。

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紧接着就是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性质又是一个难点。教材概念多、符号多、性质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再加上一些老师从高一年开始就把知识挖掘得很深。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客观原因。高中教师也应该了解初中教材、大纲和课程标准,多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和方法,对高一新生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数学的基本状况。在对学生较全面的了解下,根据高一教材和课程标准,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二、教学方法方面

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板演的机会很多。为了提高合格率,初中老师可以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硬背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则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又由于高中课程紧,如果像初中教师那样上课就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尝试这么解决:低起点、小步子、缓坡度、缓进度;夯实基础、降低难度、逐步提升。可以先上几节衔接课,补充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和几种常见的不等式解法,给高一新生一个缓冲的过程。

三、学习方法方面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许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课堂上听懂,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考,遇到难题总希望教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缺乏自学、看书能力。大多数学生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在初三时往往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在高中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要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数学三部曲:(1)新课预习,习题课提前做题,带着疑问进课堂。(2)听讲。听讲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重点内容要指导学生做笔记,要求学生对错题要及时订正,揭示解题规律和方法,并小结应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上课积极思考问题,课后独立完成作业。(3)课后反思。很多学生都会忽略这一步。其实这一步是学生消化吸收的重要一步。通过思考,学生把老师的思维方法变成自己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让所学的知识在以后得以应用。

四、心理方面

从初中状态转入高中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需要适应高中新环境、新教师、新同学,需要适应高中的学习进度、学习强度,也需要适应高中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还是第一次离开家成为寄宿生,还要适应独立生活。所以,在学生学习困惑时各科任教老师要多给予关怀和鼓励,班主任、生管在生活上也要尽可能地多关心学生。初中生都是带着好奇和向往之心来高中学习的。他们即使基础较差,但也都渴望在高中阶段取得理想的成绩,都希望得到肯定。所以,让学生感受到压力也能感受到关爱,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所教学生的思想状态、知识基础进行更充分深入的了解,摸清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具体情况而有区别地对待,从而帮助、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还要常常鼓励新生克服畏难情绪,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总之,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继续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初升高后数学学习适应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篇7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完善策略

一、新课改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给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注重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理念,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教师的责任也在课程改革下发生了改变,不论是数学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都要与新课改的精神相一致,就是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对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往往都是在初中阶段才开始正式的接触到实用数学,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时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初中生对数学的认识。第二,初中数学教学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最可行的操作就是“兴趣教学”。初中生在面对陌生和抽象的课程内容时,起初是较有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用合适的恰当的方式引导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注重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初中生终生的学习十分有益。由此可鉴,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也有助于促进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式单一

凡事有兴趣就有了强大的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新课改要求全方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取,初中数学教师应善于借助初中生易养成学习习惯的这个特点,在培养和提高初中生数学水平上多思考和总结,力图使初中生产生对应于学习的浓厚兴趣。但是,目前大多数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虽然有意识,但意识不够强烈。此外,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单一,往往是教师口头讲述,而很少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负数”这一概念时,很多老师就是从定义开始讲起,然而学生对这个陌生的概念一时很难接受和理解,很可能因为失去兴趣而不愿意接触数学;如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范例引入,“2-1=1”,那么“1-2=?”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大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同学的接受。因此,提高初中生数学的教学质量应注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师和初中生的情感交流不够

初中生刚刚有了自己的思想,但对事物缺乏准确的认识,和他们讲学习数学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他们是不会理解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用初中生们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用这种方式把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传达给初中生,让他们懂得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方法,并且还要让初中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数学的好习惯。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初中数学教师和初中生的情感交流是比较缺乏的。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中数学教师往往都是比较年轻的老师,有一部分初中老师还是八零后,他们往往是独生子女,缺乏与非同龄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往往在课堂传授完课程之后,在课下缺乏和同学们的深入交流。

三 新课改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 教师应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靠兴趣,而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靠初中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注重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兴趣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人脑指令人体去实施一定的行为。通过这个朴素的哲理我们可以分析出,意识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初中数学教师应首先提高意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第二,应采用多种方式教学。教师往往只是将教学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中,而很少利用多媒体的互动功能,多媒体有听说互动的功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施,在多媒体设施中安装卡通对话软件,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初中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 初中教师应该与初中生加强交流

交流和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感情,而且还能够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现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会了解到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积极和初中生交流数学学习心得,并认真总结和初中生的交流内容,会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会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而这其中的重要保证手段就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对于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师,在学习领会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推进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探索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

3 教师应注重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中学生现阶段的数学学习,以及对于中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学数学教师不仅仅要重视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中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的传授,更应该重视中学生养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国强. 新课改背景下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16)

[2]王建荣.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转变[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10)

[3]李娟.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路径探讨[J]. 华章. 2011(17)

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篇8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的中考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害怕学数学。从而影响了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更无从谈起新课标理念的落实。探究成因,“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障碍,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从数学教学中获得收益”。

一、产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

1.初、高中教材间衔接不够紧密

现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且公式参量也较少。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且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提高和加宽。加之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另外,初高中数学在很多知识点方面出现严重脱节。比如,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求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2.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学生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就是不会做题。我们知道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课堂节奏较慢,学习时间充裕。尤其在九年级,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更加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再加上高中的课堂容量十分大,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太多时间去练习消化。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新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一新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遇到难题总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极度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大多数学生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在初中时往往通过反复训练等粗放型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样短期内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而这些方法对于高中数学学习是行不通的。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要求对于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来说难度很大,因而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对策

1.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工作

高一数学教师应在开学初,通过摸底测验、与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习惯,摸清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学生认知结构;同时要立足于高中教材与新课标,特别要分析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高一第一学期内容的特点,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找准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点,给足一定量的课时,切实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例如,二次函数不但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龙头”函数。弄清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对以后学习指、对函数及三角函数图像的研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图形,要做一些整理的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形象(衔接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增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例如函数的概念,在初中给出了用“变量”描述的经验型的定义,而在高中则从“映射”的高度给出一个理论型的定义。但后者并不摒弃前者,而是把前者作为对比和有待深入认识的对象。

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法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其次,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针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听课效率

上一篇:水利档案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班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