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28例报告

时间:2022-08-30 12:21:05

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28例报告

湿润暴露疗法将创面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创面迅速干燥结痂,减少渗出,防止细菌在创面上生长繁殖。1999年开始运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患者28例,效果良好,其特点是消炎,止痛效果好,操作简单,不留瘢痕。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69岁,烧伤面积10%~72%;烧伤深度Ⅱ度~Ⅲ度。浅Ⅱ度18例,深Ⅱ度8例,浅Ⅲ度2例;火烧伤6例,水烫伤21例,电烧伤1例;住院时间10~60天。

方法:所有患者根据创面大小,深度及受伤时间长短酌情行抗休克、补液、抗炎、对症、支持等治疗,创面用洗必泰或1‰新洁尔灭溶液冲洗,干纱布轻轻拭干后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将湿润烧伤膏用舌压板抹创面1mm厚,每隔4小时用舌压板轻轻清理创面分泌物后重新涂药,分泌物多时间隔2小时,用棉签轻轻沾去药层液化物,帮助药物自动排泄,沾去液化物时,勿摩擦创面组织,继续用药,不易暴露的深度创面,采取交替包扎暴露创面的办法,行薄层纱布减压包扎,时间在12小时内,换药时只需要将敷料去掉,直接再次涂药,恢复期每天涂药4次,保持创面湿润即可,应用该药直至创面愈合。

护理:①小面积烧伤病房不需要特别准备,面积较大病情较重则要有良好的暴露环境,以防止交叉感染,室内清洁,温度27~30℃,湿度30%~40%,每日紫外线灯消毒空气3次,出入病房换鞋、戴口罩。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接触创面的一切用物消毒处理后使用,废弃物品统一处理。接触的烧伤创面铺消毒后的小棉布单,污染后便于更换消毒,用支被架、烤灯架防止被服直接覆盖创面上。护理人员给患者换药前要洗手,换药后清理用物并洗手。②烧伤早期由于大量血浆样液体外渗,有效循环量下降,仍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第1个24小时液体补充就非常重要,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尿量是反应血容量和肾功能变化最可靠的指标,成人尿量

结果

28例患者中,创面无瘢痕愈合26例,浅Ⅱ度创面18例,深Ⅱ度创面8例均为无瘢痕愈合。浅Ⅲ度2例发生创面感染,为瘢痕愈合,创面愈合时间,浅Ⅱ度创面8~11天,深Ⅱ度创面26~45天,Ⅲ度烧伤创面50~60天,所有病例使用湿润烧伤膏后均能迅速缓解疼痛。

讨论

烧伤主要指热力、化学物质、电能、放射线等引起的皮肤、黏膜,甚至深部组织的损害。其中皮肤热力烧伤(如火焰、开水等)最为多见。据统计,每年因意外伤害的死亡人数,烧伤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第2位,而且在交通事故伤害中也有大量伤员合并烧伤。中国烧伤年发病率约1.5%~2%,即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其中约5%的烧伤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临床经验证明,烧伤达全身表面积的1/3以上时则可有生命危险。

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是北京光明中医烧伤创疡研究所徐荣锋教授,根据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原则提出的,根据中西医结合局部治疗原则提出的,根据医疗理论和现代烧伤病理学提供的病理资料设计的一种烧伤局部治疗方法,湿润烧伤膏为烧伤湿润暴露疗法之专用药物。自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应用于临床以来,对其评价不一。资料显示,该疗法在止痛、创面不留瘢痕,促进愈合等方面均有较好效果。

临床止痛效果显著。所有病例在使用湿润烧伤膏后均能迅速缓解疼痛,持续用药,则无疼痛,如治疗当中中断用药,则创面疼痛明显,再给该药后,疼痛迅速缓解,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包扎疗法、浸浴疗法、手术消痂法等,且治疗当中多数患者无需经受手术、换药时之痛苦。

本组浅Ⅱ度患者均为无瘢痕愈合。产生瘢痛愈合者为Ⅲ度烧伤,受压及不易暴露部位,不能按时敷湿润烧伤膏,致创面肉芽组织修复过快而上皮腺体组织修复过慢,导致瘢痕形成。

统计创面愈合时间,与原用包扎疗法,浸浴疗法、削切痂疗法的患者比较,多数患者时间稍有缩短,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说明湿润烧伤膏对促进创面愈合有一定作用。

多数文献报道,湿润烧伤膏无抗菌、抑菌作用,本组28例患者,除2例发生创面感染,新鲜创面感染多为受压部位及不易暴露部位,湿润烧伤膏具有自动引流作用,分析感染原因为创面受压后引流不畅所致,故认为湿润烧伤膏具有一定抗感染作用。

应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其操作简单,不需严格的无菌环境,不需敷料,不需特殊设备,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且临床的疗效满意,尤其是Ⅱ度烧伤,我们还发现,本疗法对儿童烧伤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患儿能合作,无需经受太多痛苦,且愈合时间短,因此,认为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荣祥.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1,2.

2宋红峰,等.烧伤患者的诊治进展.创伤外杂志,2010,7.

3林建英,主编.实用皮肤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4付晶,等.浅谈对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0,17(5):17.

5金百祥.临床小儿外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58例死亡原因分析 下一篇:妇科患者腹腔镜围术期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