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探索

时间:2022-08-29 07:13:19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探索

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逐步改变着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时刻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把握教材要点,处理好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授业、学生求知的重要渠道。由于信息技术课还很年轻,不可能像语文、数学等学科那样已形成了严密的学科体系;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水平又很不平衡,这势必使得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存在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在教学时对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为指导思想,使教材符合教学的需要。

1.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信息技术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加之每个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学时很难确定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而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调整应以不违背教材的设计意图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标,以可操作性和切合学生实际为努力方向。例如,泰山版初一上册教材第三章学习内容为“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第四章内容为“科学的管理信息资源”,看似顺理成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件与文件夹的新建、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不熟练,而导致下载的信息不能明确地知道保存的位置。如果把这两章内容互换,则既能培养学生分类存储的意识,又能在实际应用中使学生明确文件与文件夹的操作技巧。

2.适当删减和增加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是编者根据大多数地区的学生情况而编排的,不一定完全能够适应本地区的学生及教学的需要,所以应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地删减和增加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例如,泰山版初一下册教材中有关于word的教学内容和初二下册教材中有关于演示文稿的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点较直观、简单,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在课堂上教师不用讲,学生就会了,这样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一带而过,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较陌生或接受起来较困难的知识点上。

3.课程整合,深化教学。计算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我们不是为了学习那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而学习,而是为了让计算机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有机地纳入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树立计算机的工具意识。如每章后面的实践项目,既是对所学内容的应用练习,又是与其他学科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完成了实践项目的学习任务,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用好信息技术的欲望。

二、运用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爱玩仍是他们的天性,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和好奇,但学习的主动性及自我约束能力还较差,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是他们的引路人。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老师在课堂上要引导他们逐步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而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学习中充分体现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flash的积极性,配合教材内容,可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在课堂上作为一种奖励的方式。通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了“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三、强调规范化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

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关键,所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也必须以此为目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规范操作,对早期的养成教育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例如,在打字练习中时刻提醒学生按照正确的坐姿和击键方法来练习,这些准确性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刻苦的精神。教学中,只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展自我、展现自我,那么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不再是空谈。

四、将能力培养寓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如何将能力的培养寓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呢?首先,要把基础知识讲清、讲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计算机有较深的理解,才能真正激发学习兴趣,有足够的基础知识的支撑,才会让自己走得更远。 其次,在教学中要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要作为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让学生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只有在确实需要时,教师才予以指导。再次,要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不是不要老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随机性和多样性突出,更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备课。学生的自主,还可能带来气氛的活跃,需要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能力,既要保持良好的氛围,又不使之进入无序状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并且必将成为一门易学易用的实用型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使这门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下一篇:如何加强毕业班管理,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