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法分析教材结构探析

时间:2022-08-29 05:27:32

基于ISM法分析教材结构探析

摘 要:解释结构模型法是将图论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中复杂要素间关联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此方法对教材进行分析,可用于分析和揭示教材中复杂关系结构,本文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教材中第六章第一节“信息集成”为例进行分析,为广大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ISM法;分析;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67

1 ISM法简介

ISM的全称为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汉语译为解释结构模型法,这是一种用于解决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的理论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的首次提出是在1973年,开发者是美国的Warfield教授,该理论技术方法能够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细化,并分割成为数个子系统,然后基于人们的相关工作与实践经验,利用计算机设备,得出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在当前的教学理念当中,解释结构模型法还被用于教材分析,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教材分析,可以将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的融入教学材料中,同时将教学材料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方便教学工作者与学生理解。通过对教学材料当中的复杂知识点联系进行相关的分解与整理,就能够形成利于理解的、可视的教学材料知识结构模型[2]。其主要步骤可以分为4点:第一是从教学材料中抽出知识要素;第二是通过分析明确个各要素之间的根系;第三是形成个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图;第四也是最后一步,就是对关系图进行研讨。

2 ISM法分析《信息技术基础》教材

在如今的教学体系中,《信息技术基础》已经成为了一门主要的课程,使学生后期学习与成长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主要以信息技术、信息处理交流以及信息技术社会实践为主,其旨在提升学生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处理以及获取等方面的能力。下文中,作者主要以《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版)中的“信息集成”一课为例,应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对该单元之间的知识要素点关系进行了分析。

2.1 抽出教学要素

首先,是将“信息集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为若干个知识要素点,分解细化后的知识要素点包括以下几点:S1信息集成基本概念;S2选题的立意;S3作品的内容、结构;S4原始素材的筛选;S5信息集成工具;S6建立网站;S7建立并添加网页;S8网页布局;S9表格的插入;S10图像的插入;S11动画的插入;S12表单的插入;S13网页的背景图像设置;S14网页的背景音乐设置;S15页面的超链接设置;S16所建网站的测试。

2.2 确定每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学生的了解,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要素点A之前,必须要有对知识要素点A1的掌握为基础,那么知识点要素点A与知识点要素点A1之间,就存在者一种“直接关系”,且将识点要素点A1看做是知识点要素点A的直接子知识点。通过这样的关系分析方法,可以得出如表1所示的“信息集成”中各知识要素点之间的关系。

2.3 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目标矩阵

首先,我们将横轴上的知识要素点看做是高级目标,如果纵轴中的知识要素点是高级目标的直接低级目标,就在两个知识要素点目标相交的位置标记“1”[4]。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建立出一个如图1所示的目标矩阵。

2.4 根据目标矩阵分析知识点的层级关系

首先来观察并分析图1的横轴,标记了“1”的横轴与纵轴上的知识要素点,说明他们之间存在之直接关系,而没有标记“1”的横轴与纵轴上的知识要素点之间,则不存在直接关系,因此这些知识要素点就可以被看做是底层目标,例如S1和S2。但是S1与S2是学习其他后续知识要素点的前提,是属于容易理解而且基础性的知识,它处于知识要素点层级关系结构中的最底层,即第1层目标。再从纵轴方向来看,将纵轴方向上的S1与S2对应的行上所标记过“1”的格子重新标记为空白,也就是将“1”去除,从而形成第如图2所示的第二个目标矩阵。从第二个矩阵中可以看出,横向坐标上S3所在列上,也没有标记“1”,这就是层级关系结构中的第2层目标。

再从纵轴方向来看,将纵轴方向上的S3对应的行上所标记过“1”的格子重新标记为空白,也就是将“1”去除,从而形成第如图3所示的第三个目标矩阵。从第三个矩阵中可以看出,横向坐标上S4所在列上,也没有标记“1”,这就是层级关系结构中的第3层目标。

2.5 形成关系图

根据上面的层级关系结构分析结果,将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

2.6 ISM分析

再根据图4所表示的关系图,进一步形成解释结构模型,参图5。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并学会信息集成的基本过程,并且还要通过网站制作,来为信息集成工具来表达某一主题。在结构模型中,S1与S2是第1层知识要素点,同时这也代表着信息集成的首个阶段;第2层知识要素点、第3层知识要素点也就是S3与S4代表着信息集成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要根据第一个阶段的选题立意,来确定内容、结构,同时对相关的素材进行收集与整理;第4层知识要素点到第9层知识要素点,代表着信息集成的第三个阶段,即对网站进行开发与制作;S10知识要素点、S11知识要素点、S12知识要素点在结构的同一层次,这表示它们的基本操作方式是大致相同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教学,其它的就让学生自己理解、学习。结构中的最高层是第10层,表示这信息集成的最终阶段,即评测、修正网站。通过ISM分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结合信息集成的四个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

3 对《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的建议

在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改革上,广西地区较迟,很多学生在基础的知识能力上表现得比较薄弱。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措施。

3.1 透彻分析教材,转变教学方式

在解释结构模型法的帮助下,老师可以非常清晰、科学的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准确的知识结构的逻辑结构关系,从而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有序的学习进步。首先,作为教师应当对教学材料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结构以及解释结构模型所得的知识点层级关系,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合作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对他们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度。

3.2 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创新

在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老师应当在其中融入相关的生活案例,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这一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同时,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合作学习方面,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并在其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

3.3 重组教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在对教材进行完分析之后,老师不一定非要按照教材顺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对知识要素点进行重组,灵活的应用脚踩,这样才能阵阵发挥出教材的作用。虽然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一实践操作为主,但是在学习中,还是需要以基础理论的教学为主。同时更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动手实践环境与操作条件,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能够实实在在的解决生活中的信息技术问题。

4 结束语

解释结构模型法可以帮助老师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可以将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实践经验,有效的融入教学材料中,同时将教学材料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方便教学工作者与学生理解。通过对教学材料当中的复杂知识点联系进行相关的分解与整理,就能够形成利于理解的、可视的教学材料知识结构模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当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来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设置良好、有效的教学措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样就能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佘春华,冼伟铨.教材分析法及其个案研究[J].软件导刊,2010(02).

[2]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

[3]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OL].http:///Item/8846.aspx,2013.

[5]林众.对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08).

作者简介:孙青霭(1970-),女,广西南宁人,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上一篇:试论如何做好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 下一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职业技校图书馆管理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