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践,以生为本,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时间:2022-08-29 03:04:45

立足实践,以生为本,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校园绿化环境的创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 存在着普遍性和共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实践;校园文化

一、龙港的自然地理背景

龙港高级中学位于浙江温州龙港镇。龙港镇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7.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全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约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土壤呈酸性,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资源也比较丰富,林木种类较多。综上所述,我校的植物生存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学校投入了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植被,校园物种也比较丰富,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二、联系实际,引出课题

呈现我校校园绿化的图片(如文化走廊、校门口、操场边等)。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照片上显示的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激发探究热情。

自古以来,人类与植物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植物不仅可以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而且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乐趣。说起植物,人们的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各种画面――牡丹的华贵、玫瑰的芳香、荷花的高洁、腊梅的不屈、松柏的坚挺、杨柳的悠扬……植物给我们以视觉的享受,给我们以嗅觉上的愉悦,甚至还丰富了我们的食谱,成为餐桌上的佳肴,没有植物的世界是不能称之为世界的。所以我们把研究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校园植被鉴赏与规划”。

三、立足实践,以生为本,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类别,学生自由选题,成立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何鉴别植物?植物有哪些功能?”等等。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为3个子问题:植物的鉴定、植物的功能、校园绿化的规划。学生成立几个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组,并且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带领各组员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各组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各小组展开调查和研究活动,并及时做记录。汇总资料、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小论文、写活动体会。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使学生掌握了植物的鉴别方法,认识了许多植物,并且初步了解了校园的绿化规划。经调查统计,已知校园中共有30科60多种常见植物。大部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树种。其中木本植物有39种,分为乔木19种,代表物种有苏铁、香樟、玉兰、木兰、桃、榕树、松等;灌木18种,代表物种有大叶黄杨、山茶、茶梅、桂花、小叶黄杨、紫荆、火棘等。栽培的草本植物有7种,主要有银边吊兰、黑麦草、一串红、睡莲等。分布在学校的各个功能区,大部分植物长势良好,植物层次较为明显。

校园绿化总体布局较能体现整齐划一的特点。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校园绿化布局模式。以沿学校墙东、西、南三线的黄杨、女贞为外环线条,以沿学校主干道的香樟、棕榈等为中心线,以中心花园的紫藤、月季、红花继木、松等为主要功能区,以沿教室杜鹃、山茶为辅线,形成绿化带,以小型同类植物种群为面的点线面格局基本成型。

一些树种进行组合配植,形成一定的群体效果。如,在校园中部的花坛利用杜鹃、火棘、红花继木、含笑、小叶黄杨等小灌木组成不同图案,给人以明快、活跃、生机勃勃的印象;水池旁是以枫树、桃树、皇后葵等乔木为主,再加上池中点点的睡莲和菱,显示出一片幽静、安详的美好景色,收到良好的效果;操场旁则是一片紫藤和柳树,是学生体育课后休息纳凉的好地方。

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带来的收效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面对传统的课堂,学生往往感到厌烦,而校本课程开发则避免了那些形式,学生自己成了活动的主体。他们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情感体验,享受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所以他们就能把自己放到实践活动当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究现象和规律,学习真正的知识,获得真正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他们改变了对学习原有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开发,将课堂放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鲜活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采访活动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真正的采访要求,编写科学的采访提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整理的能力,最后还要写出采访报告,锻炼了写作能力。这样,一个活动使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能力素养。

2.增强了学生的爱校意识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接近、了解了学校,对自己的学校有了更为深切的感知,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学校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校园意识,拥有了对学校的热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说话。”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遵循高品位原则,尽量做到:设计式样新颖,制作工艺精细,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便于教学和维修。从每幢建筑物的外观形状到每间教室的内部装修,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要精心设计,艺术构思。教学设施尽量包含较高知识量的艺术水准,从中渗透出学校高雅的文化品位。使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集中反映了我校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得到升华。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技能。而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学校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它侧重于学生的活动,这对习惯于自己教学的老师就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部分教师认为课程开发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压力,加重了自己的负担。所以,他们就失去了应有的热情。还有一些老师,他们能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有志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是在开发过程中,由于被所遇到的难题吓倒,就打了退堂鼓。

2.学生基础的良莠不齐,使综合实践活动效果不均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学校学生的基础出现了两极分化,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基础好的学生活动时计划详细、方法多样、针对性强,效果也非常明显;基础薄弱的学生活动时计划紊乱、方法单调,有敷衍了事的迹象,活动效果差。

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有校内资源中的教师、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等,校外资源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社区资源等,关键是学校自己如何利用这些存在的资源,如何把它们整合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去。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3.

[2]田冬.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08.

[3]方凌雁,俞晓东.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思路与案例剖析[J].教育管理,2005(6).

[4]刘孝广.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学校特色.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苍南县龙港镇龙港高级中学)

上一篇:谈大班幼儿晨间户外活动的优化策略 下一篇:提高城郊地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