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创造教育开展教育创新

时间:2022-08-29 03:00:22

围绕创造教育开展教育创新

一、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自然人、感性人变成社会人、理性人。中国政府于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把在教育领域培养创新精神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上,而素质教育的最核心价值目标正是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详尽地描述了创造教育的重要性,他创办了晓庄学校,用实践来践行创造教育。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教育仍以“分数论成败”,学生是书本的奴隶,教师是灌输的工具,他们都没有独立的自我,他们是成绩的附属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论“行和知”的关系,过去的教育是先知后行,究竟到“行”的时候,学生还能“知”多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这并不作为考察教师水平的依据。作为教师来讲,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一股脑倒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接受,是否理解,是否赞同则是另外一回事。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

人才培养重在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培养重在“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三、围绕创造教育进行教育创新

1.探索――找到“教与学”的矛盾点 教育领域永远存在“教”与“学”,这似乎天生就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教师似乎永远在灌输一成不变的“死”知识,学生也似乎只是生吞知识再自行消化。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显得格格不入,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慢”。如何让学生融入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甚至主动学习……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2.尝试――优化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乐于创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激情诱趣探索鼓励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①激情。课堂上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②诱趣。创造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不达到“入迷”的地步,就不会产生灵感。因此,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的动机,把文明、甜美的语言,把微笑、鼓励等情感色彩及电教辅助手段带入课堂,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真正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四十分钟出效益。③探索。就是在学生兴趣盎然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尽量发散的同时求巧、求异、求新、求简、求速。④鼓励。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意识,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怕困难,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教师鼓励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把它弄懂。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创造了新方法,发表了新见解,教师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⑤运用。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积极探索,掌握知识,形成创造技能。

四、结语

创造教育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看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围绕创造教育理论开展教育创新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

上一篇:让男神比美更迷人 下一篇:“具体而微”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