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监督系统及其运行

时间:2022-08-29 02:11:43

浅析会计监督系统及其运行

摘要:会计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或活动,是经济监督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会计监督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需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监督系统的构成要素和构成过程,然后设计和测试了这一监督系统运行机制。

关键词:会计监督;系统;监督权;机制

今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反腐倡廉斗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揭露出了一批大案要案,许多经济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处。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在社会主义法制日趋健全的今天,为什么许多经济犯罪分子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呢?这除了犯罪分子自身因素外,我认为会计监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经济犯罪案件中的不法行为来看,无不与财会人员相关,或胁从或合伙或诱惑,有的甚至就是财会人员自己执法犯法。因此,完善会计监督系统,是防患于未然,反腐倡廉和加强经济管理工作应特别注意的重要措施。本人就加强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和如何加强会计监督,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会计监督系统

(一)会计监督系统的含义

从一般意义上讲,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所具有的职能作用;但广义地说,它还包括对会计监督活动进行再监督的含义,这时的“会计监督”就体现了“监督会计”的另一层含义,即会计监督既指会计作为监督主体所实施的监督活动,也指会计作为被监督对象由其他经济监督形式所实施的监督。

(二)会计监督系统的构成要素

会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个监督系统。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构成这一系统的内外两个层面上的内容,即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和外部会计监督系统。

1、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内部会计监督系统是微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系统。从目标上看,内部会计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保证单位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及其会计核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从主体上看,内部会计监督的责任主体不仅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本身,也包括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等其他机构或人员。

2、外部会计监督系统。外部会计监督系统是由独立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的,主要通过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由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两部分构成。社会会计监督主要通过对单位会计信息的鉴证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实现为投资者、债权人等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而政府会计监督则主要通过对单位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核查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维护国家利益。

(三)会计监督产生的根源

会计监督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权利,如果行为者没有权力,就无法实施监督。会计监督权来自于两权分离后所形成的委托关系。在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委托关系,它们之间呈树状结构,一般的企业具有四个层次:所有者(股东)――经理人员,经理人员――中层各职能部门,中层各职能部门――普通员工之间分别存在一个委托关系。

二、会计监督系统的运行

(一)会计监督的实施

在企业的权利制衡结构中,会计人员处于经理阶层与普通员工的中间层次,处于这样一种地位的会计人员如何能实施会计监督呢?

1、监督权。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因经理人员经营权的进一步分解而产生。任何层次的监督人都会偷懒,如何保证会计人员会有效运用这一监督权呢?如果没有良好的约束激励机制,会计人员同样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即利用职务便利损公肥私。因此在设计会计监督系统时,按互相牵制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来防止个别会计人员的离轨行为。同时,经营者对会计人员有效的监督给予物质上奖励或提升的机会来激励监督的积极性。

2、业绩考核。所有者要通过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与评价实施监督。所有者与经营者由于各自目标不同,会出现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那么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所有者如何保证自己目标的实现?如何有效激励并制约经营者为所有者的目标服务?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是否尽到责任,这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不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我们所说的对经营者的监督就只表现在形式上。在这方面会计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利用会计信息考核与评估所有者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管理人员有无营私舞弊等。

3、激励机制。当经理与会计人员出现“合谋”这一较为复杂的情况时,对其实施监督,首先要考虑经理人员的利益激励问题。在传统的独资、合伙企业,由于经理人员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拥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因而经理有足够的刺激去监督会计人员。在公司制企业中,对经理人员实行待遇丰厚的年薪制,或采用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将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利益一致化,从而提高经理层监督的积极性,解决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合谋”问题。其次,考虑如何监督经理阶层。

4、“三权分立”。尽管通过激励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的“合谋”问题,但因经理人员与会计人员属内部层次,不触及财产权关系,其“合谋”动机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解决问题的一般做法是,建立“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由董事会进行重大问题决策,并借助监事会进行日常监督,另外借助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形式予以监控。

(二)会计监督运行的保障措施

会计监督作用机制的良好运行,有赖于全方位的保障措施,健全法制是其中之一。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意见:

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外部会计监督形式对企业往往会造成重复检查,然而没有哪个监督部门做最后结论,并承担责任,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责任没有被真正解除。因而《会计法》应做出关于会计责任解除的相应规定,即规定除故意欺诈外,会计报表一旦被某个会计监督部门认可,该部门就应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负责,这样可以强化会计监督系统中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2、不断健全和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现形势下应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制定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规、制度或者实施办法,以保证《会计法》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财政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会计监督实施办法、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等规定。

3、促进《会计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会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具体操作应与相关法律衔接紧密。如由于《会计法》适用于全社会各单位,对国有单位的违法行为人可以追究其行政处分,而对私营企业主则不易操作。

4、规范《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我国目前颁发并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处在并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处理好《会计法》、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关系。《会计法》不宜具体,不应过分强调操作性,不应将属于会计准则甚至属于会计制度规范的内容归人其中。至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会计法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形势下,不但不能削弱会计监督而且要完善和强化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在内的多种形式会计监督。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社会监督、国家监督的目的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也就是保证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使其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从而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作者单位:山西中招招标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会计监督实务[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4]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5]刘玉廷。《中国特色及与国际惯例的协调》[J]《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第3期

上一篇:探讨财务会计在知识经济影响下的影响和对策 下一篇:充值缴费业务的会计处理与税务筹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