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中国工业经济效益差异研究

时间:2022-08-29 01:35:35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中国工业经济效益差异研究

摘 要:准确把握地区工业经济效益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是经济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区域经济管理必须面对的难题。在对中国31个省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1年的工业经济效益进行计算与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工业经济效益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的自相关关系,并且其负相关性越来越明显。继而对这一特点进行讨论,并对典型区域的工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业经济效益;空间自相关;时空变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83-07

工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工业生产建设活动中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与消耗同占用的劳动及自然资源之间的比较,即产出与投入、所得与所费的比较。考虑的是如何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1]。空间分析法是准确认识、评价和综合理解空间位置和空间相互作用重要性的方法 [2],其中空间自相关是测试空间某点的观测值是否与其相邻点的值存在相关性的一种分析方法。GIS技术作为一种交互式、可视化的决策支持工具,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4],特别是应用于地方、区域和全国各级水平的经济发展决策过程 [5~6]。本文以中国31省(不包括台湾地区)典型年份的工业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工业发展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规律。

一、研究方法

(一)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

本文运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综合指标法对工业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公式为:

工业经济效益=

×权数/总权数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由于采用了统一的标准值,可比性强。

目前实行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长率、资产负载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文章以此为基础,用劳动产出实现率代替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一是考虑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的投入愈发体现在生产规模的扩大上,普通劳动者的增减对于企业生产率水平影响很小,而产品销售收入能衡量企业主要经营规模[7] 。二是自2006年起,《中国统计年鉴》不再全员劳动生产率数据;自2008年起,可用以推算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也不再,致使2008年后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数据难以获取。为防止数据缺失造成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的不准确性,故用劳动产出实现率替代,其计算公式为:劳动产出实现率=产品销售收入/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为减小经济波动的影响,选取的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劳动产出实现率 ① 的标准值是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1年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基础上经过适当调整得到的,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则主要以经济发展的一般合理水平为依据。各指标的标准值如下:

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1年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值计算结果如下:

(二)空间自相关的含义

一般来说,地理变量包括位置变量和属性变量。传统的计量地理学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地理属性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而常常忽略地理变量的空间位置关系。通常认为一个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是与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相关的 [8~10]。几乎所有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特征 [11]。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上页表4所示的计算结果说明,中国31省区的工业经济效益值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较大的空间负相关特性表明了空间差异的存在。同时,我们还发现自2000年起,这种空间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尤其是2010年的Moran’s I指数与2005年相比,降幅明显。2011年与2010年相比,由于时间间隔较近,Moran’s I指数变化较小,但总体空间差异变大的趋势仍未改变。

(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从下页图3(显示在LISA聚集图中的所谓的空间聚集只是聚集中心)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

1.工业经济效益“低—低”聚集区逐渐向西南部省区偏移。尽管西南部省区的工业经济效益都有所增长,但由于增长缓慢或原有工业基础过差等原因,使得在全国范围内此区域的工业经济效益值较低。

2.新疆的工业运行质量与相邻的省区相比优势愈发明显,差异越来越大。进一步分析发现,2000年新疆和的工业经济效益值差异并不明显(分别约为100.3和92.7),但是到2005年,新疆的工业经济效益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且将这种优势保持到了2011年,而在这十一年间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也与新疆相邻的甘肃省和青海省则由于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尽管这十一年间工业经济有所发展,但仍与新疆差距明显。

3.东北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整体性不断加强。2000年黑龙江省的工业经济效益值几乎为辽宁省和吉林省工业经济效益值之和,到了2005年情况依旧没得到改变。但2010年时这种区域差异明显降低;2011年,区域空间差异进一步降低,吉林省也从Moran散点图中的第二象限(低—高)变化到第一象限(高—高)。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对31个省区的工业经济效益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在全国31省的空间分布结构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一)空间自相关是研究空间现象的有力手段

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Moran’s I指数,对比几个典型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表明中国工业经济效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负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且这种差异性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说明全国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工业经济效益较高(低)的省区周围,会出现工业经济较低(高)的区域,即经济效益低的省区倾向于经济效益高的省区聚集在一起,表现出高—低相关或低—高相关的聚集特征,高低相异。通过局域自相关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发现工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同质性与异质性。例如2011年,山西省与周围省区呈现低—高相关特征,即山西省的工业经济效益与周围省区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异质性显著;而新疆则与周围省区呈现高—低相关特征,说明其工业经济效益与周围省区相比优势明显,差异较大。

(二)新疆应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优势,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新疆工业经济发展迅猛,2005年时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周围省区存在明显的高—低相关关系。2011年时新疆的工业经济发展与2000年时黑龙江的工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与周围省区的工业经济效益相比一家独大、异质性突出。2011年东北地区的工业经济效益差异明显减小,整体性显著加强。由此推断西部地区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借鉴东北地区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新疆的带动性作用,抓住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主要阵地的政策优势,统筹兼顾,抓住周围省份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各省份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提高区域工业的整体性,促进西部地区的大发展。

(三)我们还应认识到,工业经济效益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工业运行质量,这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区别的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区,其产业结构以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虽然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工业经济效益并不高;西南省区经济发展迟缓,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而西南省区的工业经济效益停滞不前是一种低—低聚集的现象,对于这些地区的工业发展,需要在县一级甚至更小尺度上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李建忠.浅谈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河南冶金,2001,(2):46-48.

[2] ANSELIN L.The future of spatial analysis in the soqial sciences[J].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1999,(2):67-76.

[3] Drummond W J.GIS as a Visualization Tool for Economic put[J].Environ.and Urban Systems,1993,(5):469-479.

[4] Goodchild M F.A Spatial Analytical Perspective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Int.J[J].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87,1(4):327-334.

[5] Shaw S L.GIS for Urban Travel Demand Analysis:Requirements and put,Environ and Urban Systems,1993,(1):15-29.

[6] Clarke G.Applied Spatial Modeling For Business and Service Planning[J].Comput,Environ and Urban Systems,1997,(3):373-376.

[7] 俞肖云.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建[J].统计研究,2003,(3):14-19.

[8] Cliff A D,Ord J K.Spatial Autocorrelation[J].London:Pion.,1973.

[9] Cliff A D,Ord J K.Spatial Processes:Models and Applications[J].London:Pion.,1981.

[10] Goodchild M F.Spatial Autocorrelation[J].Norwich:GeoBooks,1986.

[11] Goodchild M,Haining R.Integrating GIS and Spatial Data Analysis: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Int.J[J].Geographical InformationSystems,1992,6(5):407-423.

[12] 马洪超,李德仁.基于空间统计学的空间数据窗口大小的确定[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1):18-23.

上一篇:基于航空产业的军民融合模式探讨 下一篇:浅谈纳税筹划风险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