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理” 有“据” 方有效

时间:2022-08-29 12:47:12

摘 要: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科学教学实践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从而使得科学探究更有意义。

关键词:科学实验 数据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2-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实验是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得到实验数据,通过整理分析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整理分析数据,合理作出解释,形成新的科学认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客观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教师亲历探究,寻求有效的实验策略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之前,应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做过这个实验了吗?”课前自己做一做,不是一遍,而是多遍,发现实验中较难控制的无关变量。然后,分析难以控制的原因所在,并一一寻求对策。例如,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一课中,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将火柴用蜡固定在金属条上加热。在实验时,笔者发现:用蜡固定火柴很难操作,而且火柴在没加热金属条前就很容易掉下来。笔者采用的解决策略是直接在金属条上滴上红色的蜡,这样操作不仅简单了很多,省去不少麻烦,而且实验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学生通过蜡的熔化观察到了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教师只有亲自实验,把科学教材中每一个实验都亲自做一遍或多遍,并对实验进行仔细研究,掌握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更到位地了解实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获得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2 规范操作,关注细节,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

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实验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实验的成败,掌握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规范操作是做好科学实验的基础。在科学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和观察方法,规范地使用实验工具。实验前教师的指导讲解要到位,特别是第一次接触的实验器材或实验类型,要特别关注。比如,温度计的使用,在拿持、放置、观察时都有着非常细致的要求,一旦出现差错,就可能对实验活动的效果造成影响。在学习《热起来了》这一课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测量用毛巾包裹着的热水的温度时,有个别学生把温度计拿出来进行读数,还有的学生观察温度计时,视线没有与刻度保持水平,造成的实验数据的失真。所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和观察技能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探究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科学课中要加强实验前的指导,培养学生使用测量(实验)工具的正确性、规范性,以确保实验数据来源的可靠有效。

3 精心选材,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获取客观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从中感悟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存在内在关系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只有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承载着客观的数据,在被使用时才能从源头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如在《摆的研究》一课中,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实验材料稍微有一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材料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

首先,在对摆线的选择上,曾试过很多:塑料绳子太粗,摩擦力和阻力过大;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涤纶线、钓鱼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笔者想到了每学期末在装订试卷时用的工业缝纫线,那应该就是最理想的线了。

其次,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作为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长短一样的摆绳绑上大小两个螺帽后,实际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长要比小螺帽长(因为大螺帽直径比小螺帽长)。因此,笔者将材料换成用原来“沉浮实验盒”中的小吊桶,在吊桶里分别装体积相同的塑料块、铁块和铝块,就很好地解决了只改变摆锤的重量而不改变摆长的问题了,而且便于学生操作。

最后,系绳子也是个大问题,五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很准确地在横杆上系出所需长度的绳子。笔者试验了很多的方法,怎样把绳子牢固地系在横杆上,既牢固,又便于操作。最后,笔者在横杆上用AB胶粘上了一个束扣,实验时学生只要按下束扣后就可以自由调节摆绳的长度,松开手后束扣就能把绳子夹住,这样,既方便操作又能准确地系出所需测量的摆绳的长短。

科学结论的推导有赖于数据的支撑,数据的生成,需要我们精心的预设。在教学中,教师应身体力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寻求有效策略;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关注细节,改进实验装置,排除一切与实验无关的干扰因素;加强实验指导,使实验生成的数据更客观准确,更具说服力,科学探究更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林崇德.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黄玲(1979-),女,福建晋江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科学教学。

上一篇:简论小习惯大益处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一篇: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