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着力点

时间:2022-08-29 12:07:46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着力点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板块互动式教学,其内容上大致分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三个板块。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思想教育”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彰显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就成为该课程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该课程的思想性,以“吃透教材”、“以学生为本”、“三个贴近”、“创新教学方法”为着力点。

关键词: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思想教育 教学实效

按照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从2006年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改革后,原“思想道修养”课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目前,“基础”课第一轮的讲授已经结束,及时总结课程开设过程中的经验,对于下一轮的课程讲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讲授中我们以“吃透教材”、“以学生为本”、“三个贴近”、“创新教学方法”为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以“吃透教材”为着力点

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过程中,须深刻地认识到

“基础”课教材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教材,必须把对“基础”课教材的理解,提高到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度去理解,必须把它放到整个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的大背景中去深入思考。切实把握“基础”课教材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是满足于对教材书写内容的把握,而是要深刻把握教材为什么要这样书写,为什么要这样编排逻辑结构与逻辑体系,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为什么要安排这些内容,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从“基础”课教材的内容和逻辑看,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基础”课教材绪论中专设一节,即《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以及大学生如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教材各章之中都融入了“八荣八耻”的内容,从而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贯穿教材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以“以学生为本” 为着力点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来实现的,人是这一教育活动的根本因素。实施思想教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自觉地接受教育。一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是他们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只要思想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和践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因势利导,使其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在新形势下,对自我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大学的关注点。二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他们感觉到思想教育对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教学的重点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其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三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思想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将作用于大学生身上的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大学生内在动力。这种转化,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的教育,还必须依靠其自我教育。在实施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触及大学生更深层次的心理层面,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三、以“三个贴近”为着力点

一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思想教育内容的安排,要尽可能适应教育对象的思想基础和接受能力,把握好教育的起点。大一学生是一群刚告别高中生活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渴望了解有关恋爱、交往、成才、择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逐步向着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迈进。教育形式的组织要富有“学生”味、“青年”味。二要贴近专业实际。思想教育要与班级的具体情况、专业实际紧密结合,以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班级建设,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意识。三要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重视研究和解决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思想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选择一些有时代感的课题,如“使命的呼唤”、“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等,通过讲授这些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以“创新教学方法” 为着力点

教学方法优化程序中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在有限条件下和有限时间中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尝试的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都较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讨论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讨论式教学需要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讨论,这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笔者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提出要求和思路,而由学生具体策划实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事实证明,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讨论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坚持讨论式、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等方式,既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理想信念问题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的教育重点,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应从问题人手,在理论上。要讲清:一是“人为什么要有理想,人为什么能够有理想”;二是从人的思维结构的导向性的特点阐述“人为什么需要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三是“什么样的理想是崇高理想,大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笔者结合两个典型案例使学生们真正触动了思想。一个是受《西行漫记》影响,要亲眼见识了创造“小米加步枪”和“长征”神话的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农牧系毕业的欧文,在中国当了一辈子的“牛郎”,为中国的畜牧业贡献毕生的事迹。另一个是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因受贿、贪污罪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死刑的案例。当法官宣布判决后,李真有一个对自己走向毁灭根源的反思:“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信念,丧失信念,就要毁灭一生。”两个案例使我们见证了信念和信仰的力量。阳早和他的夫人寒春在中国的生活虽然清贫简朴,但信仰使他们充实。科学的信仰使他们在困乏中获得力量,从苦难中体味幸福,在艰难中充满希望。与此相反,李真的案例使我们看到:政治信念缺失,实用主义泛滥,追名逐利,导致人生的毁灭。在案例选择中,要力求选取那些能够透视时代特征、蕴涵事物本质联系、反映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社会现象。选择案例应是近几年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中刊登的人物和事件,符合大学生接受视域的典型案例,选择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

参考文献: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辅导专辑。

翟晓璞:河南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对大学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思考 下一篇:相亲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