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时间:2022-08-29 10:53:50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摘 要: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应注意它的实效性,充分全面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大家呼唤一种朴素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真实、有趣而富数学味的情境创设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应注意它的实效性,充分全面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呼唤一种朴素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我认为,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情境的真实性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但它不是生活的翻版作品,它是由生活提炼出来的,因此,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生活,可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而让情境内容不符合实际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有些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捏造出来的。如教学“周长是多少”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秋天到了,小动物们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小动物们跑步竞赛,结果是瓢虫第一,蜘蛛第二,蜗牛第三,许多学生表示不同意,认为蜘蛛跑得最快,应该第一。虽然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情境应符合生活逻辑,而不是随手捏来、信口开河。

二、情境的“数学味”

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教学,因此,情境要围绕着教学展开,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最后没有了数学的味道,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有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时,创设了杂乱无序选择饮料和点心的环节,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重要性,师:“如果小明先选牛奶和饼干再选果汁和汉堡会怎样?”生:“身体会不好。”“会拉肚子。”“营养跟不上。”众说纷纭,但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的预设,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小明这样选择会不会遗漏呢?”绕了一圈,学生也没能从生活情境中学到应学的知识。这种情况说明生活情境创设对数学知识学习既有效又干扰的辩证关系,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干扰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太多的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情境反而成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绊脚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情境没有问题性,削弱“数学味”,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同样的内容时,用游戏创设情境,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的排列,让学生猜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接着再出示另外一组没有规律的图形的排列,也让学生猜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通过两组图形的排列让学生感受排列的规律性,从而揭示课题引入教学。对比两个“找规律”的情境不难发现:前者繁杂的无关条件干扰了数学问题的典型性,而后者短小精悍,一语道破“天机”。

三、情境的形式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可是内容对形式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说一个好的形式就什么内容都可以表现了。有些情境一味注重使用多媒体,追求画面“精美”程度和动画效果。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首先多媒体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然后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但我认为,如果这里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其实,情境创设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来展示。

四、情境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创设出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使之将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设计故事引入:“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我要分五分之一,孙悟空笑嘻嘻地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你们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能知道。”这样的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我们追求简简单单的设计,简简单单的情境,却可以让人回味无穷的情境。数学情境应去除它“时尚、华丽的外包装”,回归“真实有效”的本色,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更现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实践证明,有效的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12).

[2]林志成.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教研,2005(5).

上一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随文识字 激趣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