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的学习

时间:2022-08-29 10:12:05

如何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的学习

开栏的话: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每位教师或多或少都要上一些公开课、研究课、比赛课,在这些经过精心打磨和研究的课例中,教师常常会更深度地收获一些关于教学的思考和感悟。梳理这些案例,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一个范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课例不仅可以深度挖掘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为更多的教学研究者课后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是一种深化教学研究、促进个人成长的有效途径。2014年,特别开辟“课例研究”栏目,希望在栏目中呈现的课例不要面面俱到,也不是简单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而是蕴含鲜明的研究主题,反映耐人深思和寻味的教学问题,呈现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性实践。如果你正有这样的实践和思考,还等什么呢,赶快把它整理好寄给我们吧,来稿请注明“课例研究”栏目。

一、主题解读

评分规则,是教师在教学前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的学习要求,由“关键指标”和“区分度”组成,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任务中创造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作品。以往的课堂关注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而评分规则的运用试图关注学生“学得怎样”的问题。

“一个好的评分规则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其中的指标等级划分也可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不足,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评分规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评分规则得到反映和揭示,进而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评分规则中的“关键指标”能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评分规则的等级划分,即“区分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指明他们需要做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

以前的课堂不太重视评分规则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师的教局限于预设,课堂是单行道,不越道不调头,丢失师生思维碰撞的课堂生成;学生的学亦限于接受,无创造,是“老师要我怎样”,而非“我要怎样”的学习状态。第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比较含糊,谁也不明确怎样才算是“学会了”。用评分规则组织课堂,变单向告知为双向交流,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含糊的学为清晰的学,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课例描述

通过四年级美术《猜猜我是谁》一课三上的实践,我们探索如何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学习这个重要问题,我们从评分规则的制订、理解和运用三个方面去展开研究。

(1)制订评分规则

在四年级美术《猜猜我是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发现人物背面特征,并能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和评价”,促进与检测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评价任务“利用发现的人物背面特征进行线描写生和评价”来完成。这样的一个评价任务的实现,需要评分规则的助推,开发评分规则见表图:

这个评分规则表几经磨砺而成,评分规则由“关键指标”和“区分度”组成。通过学习目标分析确定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及其评价内容,但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做不到“服装发饰表现精细”的评价要求。仔细琢磨小学美术第二学段的课程标准,发现问题出在我主观拔高学习要求,忽略四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那这一关键指标的评价内容如何落实?一时陷入纠结。

在第一次试上中,几张学生作业带给了我启发:学生冬季服装材质多样,羽绒、毛领、围巾……各式花纹图案举不胜数,完全可作为表现素材。因为是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素材,更符合课程标准“通过观察、绘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的表现内涵。思考之下,决定将“服装发饰”的评分内容“表现精细”修改为“抓住外形、表现图案”,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向课标看齐。

评分规则制定好后,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既立足学习目标,又立足学生学习能力,两条腿走路,才能带领学生迈出有效学习的坚实大步。

(2)理解评分规则

有了评分规则,学生需要理解,才能指导后期的绘画与评价活动。第一次执教结束后,教研组展开研究讨论,觉得先前的“整块区分度”不能做到关键指标的分项评价,为不完全评价。应将评分规则的“区分度”修改如下图:

我困惑无比。“分项区分”?艺术作品整体感知,更多时候只是一种感觉,太难用语言来澄清;要将评价项目逐一拆分,各分出三种表现程度,相当于9种不同的等第,这该如何用语言向学生表述清晰呢?

直到我在第二次上课之后,华师大崔教授及其团队介入课堂观察,提出“样例呈现”的方法,才让我柳暗花明:当语言无法表述清晰的时候,就让样例说话。有了样例,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好作品”;有了样例,学生就明白了“我可以向着怎样的目标努力”;有了样例,学生也就明白了“我、我的同伴究竟画得好不好?”豁然开朗的我决定通过呈现三种不同的样例向学生解释分项区分度,直观告诉学生“这样的(1号)头部外形表现为优秀,而这样的(2号)是良好,这样(3号)为一般……”如下图:

一句“这样的”化解语言无法清晰表述的困惑,将说不清道不明的“区分度”解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理解了评分规则,自然将后期的评分规则导学、导评功能发挥至极致。事实上,在我的第三次上课时,这种功能就真的发挥出来了,学生作业呈现出的水平令我兴奋。

(3)运用评分规则

①学了不用,难称“学会”。通过“样例分析”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评分规则理解透彻,紧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利用评分规则引导绘画”的学习活动。通过“评分规则于作业纸顶端呈现”和“学生作画”的教学环节,实践对评分规则的理解。“评分规则于作业纸顶端呈现”,让学生参照着画,引领学生绘画过程中的表现,还能在进程中不断给予提醒与帮助。这种绘画不是随意的,而是学生根据评分规则的自觉执行。“学生作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阐释对评分规则的理解。这种自觉的、有明确指向的绘画,充分体现了评分规则的导学功能。

②用了不评,难称“会用”。绘画实践结束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用评分规则引导评价”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示范评、学生自评互评和全班展评”的教学环节,进一步理解运用评分规则。教师根据评分规则示范评价,告诉学生如何利用评分规则表展开评价,进而学生也尝试根据评分规则展开自评、互评。每个人都期待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这种协商式的评价,使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化了对评分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全班展评,请学生根据评分规则“说说它成为10星作品的理由”,肯定自我,同时提出自我修改意见,促进后续学习。这种作业评价不是感性盲目的,而是在评分规则引领下的理性分享,体现评分标准的导评功能。

但在实际教学中,在我第三次比较完善的执教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成为专业评论员,能用评分规则指导作业评价,但评分规则指导绘画的“导学”功能没发挥好。原因是评价任务后置了。老师布置作业时说“请按照这张作业评价表的要求,写生前面同学的背面头像”,却没说“画完以后,我们要用这张评价表打星评价”的学习任务。虽然将评分规则设计于学生作业纸顶端,学生却不知道这张评分规则表的用途,整个绘画表现的过程,评分规则未起到引领的作用。课总是有遗憾。若有下一次,我定将评价任务前置,让学生清晰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催生更丰富的学习信息。

三、实践研究后的理性思考

课的结束不是课例研讨的结束。课例实践探索的过程,让我对如何运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了这样一些体会:

(1)评分规则应合理、清晰、完整

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由学习目标而来,是知识重点,但因学习任务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很难有客观、统一的评价。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合理、公正、统一的评价,评分规则应合理、清晰、完整,使不同评价者对同一任务的评价趋于一致,解决“仁者见仁”的评价困惑。

评分规则应用学生明白的语言,明确的指向,清楚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评分规则应合理,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不拔高不滞后,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要求;评分规则应完整,除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知识“点”的评价,还应有整体“面”的评价,有局部亦有整体。合理、清晰、完整的评分规则,才能促进学生实现公平、统一的评价。

(2)评分规则的制订应注重过程

评分规则的制定注重师生共同研制,而非教师单方面告知。评分规则的制定应经历“关键指标的确立——各指标区分度的解释——根据学生案例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一制定特点决定评分规则非一成不变,而需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教师不能凭一己想法武断呈现评分规则,可以带动学生共同研制:首先,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呈现方式避免直白告知,可通过“游戏发现”“教师示范”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接着,通过给“样例”的方式,跟学生共同探讨各个关键指标“最好”和“最差”等级的区分度;再者,收集学生案例,师生商讨如何对评分规则进行调整和完善。评分规则的研制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通过评分规则传达教学期望和意图,学生对照评分规则进行自我评价,知道做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

(3)确保学生理解评分规则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学生理解评分规则,才能对后期的学习任务产生引领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评分规则,可尝试让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唯有自己经历过的,才是最深刻、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再者,用“同伴样例”呈现关键指标的区分度划分,克服语言无法清晰表述评分规则的局限,为学生理解评分规则提供切实的帮助,亦为下一个学习任务产生更为丰富的信息作铺垫。

(4)科学合理的使用评分规则

“清晰的评分规则和评分指南不仅能帮助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评价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学习的开展。”[2]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这几点:①前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根据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发挥评分规则的“导学”功能。②将评分规则置于学生眼睛随时能及的地方,如置于黑板或PPT或作业纸顶端,随时发挥其引领学习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评分规则引领下自觉指向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Andrade,H.G.(2000),Using Rubrics to Promote Thinking and Learn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57(5),13-19

[2]阿特·麦克泰.课堂教学评分规则[M].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

(潘洁琴,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11)

上一篇:以童谣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 下一篇:论教学目标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