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时间:2022-08-29 08:40:11

浅谈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摘 要:基础教育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而幼儿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更是素质教育之重要的根基所在。因此更明确了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重要性。3-6岁的幼儿处于良好情感发展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更是情感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幼儿的积极、健康的心理,从中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改善幼儿的心理态度,初步形成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对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经说过:“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爱孩子是教师获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前提,“爱”是教师沟通孩子心理和情感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教育才会更有效,才能获得成功。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认为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各种交往中,都可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这样在教育中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幼儿的个性和能力发展方面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情感 幼儿情感 情感沟通 肢体动作 面目表情 教师与家长谈话时幼儿的情感沟通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幼儿教师更是神中之圣,对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需要付出无尽的耐心和爱心。正是如此,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天使,让他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就应该从小抓起,从娃娃培养。现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并且各有异同。要想使这些可爱的小天使能够快乐的伴你左右,健康地成长,那就必须做到孩子们喜欢你,孩子们爱你。

孩子天真纯洁的像一张张白纸,教育起着书写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方法则是如何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内容使这些小可爱们真心接纳。前提则是让他们“花儿为爱开放”。孩子们离开父母的怀抱,离开母爱,教师责无旁贷地用自己的爱包容每一个孩子,致使他们喜欢接近你。因此与孩子们最佳的爱的传递方式则是情感交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 幼儿期情感具有明显的外露特征,易喜形于色,其内心体验和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个体间性格与心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个情感极不稳定,需要极大爱心的弱势群体: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很脆弱,他们对情感有着极大的需要和自己的沟通交流与表达方式。他们极为敏感,对师生之间的各种交流沟通,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质量。

一、教师的语言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的恰当语言能够起到稳定幼儿情绪、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作用,为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通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你今天这么高兴”可能使他的情绪持续一个上午,幼儿表现好时一句“你表现真棒”可能使这位幼儿以后表现更棒。教师经常用恰当的赞扬、鼓励、肯定、安慰的语言,会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关爱,被理解和接纳而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例如:孩子在午睡起床穿衣服时,乐仪正为自己花裙子的拉链儿拉不上,急得小脸儿也红了,眼泪也快要掉下来了。看到这,我立刻走过去,走到她跟前蹲下来对她说:“别着急,老师来帮助你。”我帮她拉好拉链儿,系好腰带,抚摸着她的裙子对她说:“多漂亮的花裙子呀!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着急,遇到困难找老师帮忙,我会很高兴的,好吗?”乐仪破涕为笑,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再如:锐锐是我班胆子最小、最不爱说话的孩子。为了让她胆子大些、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我尝试了许多办法:多请她回答问题、给予她更多的鼓励、让活泼大方的小伙伴主动找她游戏、建议家长周末带她去交朋友参加聚会等等,但效果甚微。有一天,离园前接到她妈妈的电话,说是因为路上堵车要晚一些来接她。我安慰她不要着急,请她放心,路上注意安全。离园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高高兴兴地跟着家长离开了教室。屋子里只剩我们俩人。我请她看图书或玩儿玩具,我便转身去收拾比较零乱的书桌。但我在收拾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她离开自己的小椅子。我便停下手里的工作,走到她跟前问:“为什么不去拿图书?”她摇摇头“不喜欢看?”她点点头“那也不喜欢玩儿玩具了?”她又点点头,看到这我灵机一动便对她说:“那我想玩儿,咱俩一起玩儿好吗?”她听后眼睛一亮。马上站起来取了玩具放到我跟前,用期待、渴望的眼神看着我。我拿起玩具边插边对他说:“你也玩儿呀?”“你想插成什么样?”“你需要这个小插片吗?”就这样我俩便玩儿了起来。在玩儿的过程中,我不时的问这问那,开始时,她只是问一句答一句,到后来,她的话逐渐的多了起来,还给我说学过的儿歌、唱学过的歌曲。我在一旁也跟着附和着,还不时的夸奖她:“真好听,说的真棒!”这时我俩正高兴呢,她妈妈焦急地跑了进来,看到这种情形便松了一大口气:“谢谢、谢谢,我还怕她哭得怎么样呢。”从那天以后,我和锐锐的心里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二、教师的动作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一)、肢体动作

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通过搂抱与触摸、身体姿势与空间距离(高矮、远近)等等,能立刻唤起幼儿的情感,幼儿凭借着各种感官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对他的暗示、要求、示范,从而接受、琢磨、理解教师的意图。

1、幼儿喜欢教师用肌肤来接触。幼儿喜欢让教师抱着,在教师的怀里有安全和幸福的感觉(年龄越小,这种感觉就越突出);例如:在托班时,鹏鹏在午睡中经常哭醒,小嘴里还不停地叨叨:“妈妈别走,妈妈别走!”鹏鹏的妈妈在北京上班,两周或三周甚至更长时间才回来一次,待上两天就又走了。因此孩子心里的那种缺少母爱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所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便将孩子抱起,也不用什么语言来安慰,只是一味的抱着、哄着,并使他紧贴自己的胸口和心脏,尽量让他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尽量减少孩子离别母爱的痛苦。致使他情绪能够快些稳定下来再次进入梦乡。幼儿还喜欢被教师搂着,在教师的臂弯里高兴而自在;喜欢与教师手拉手,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2、幼儿喜欢教师的抚摸。孩子们愿意教师经常抚摸自己的头,捋捋自己的头发;愿意教师将手放在自己的肩上,从教师轻轻地按动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喜欢教师把手放在自己的腰上,认为也是一种鼓励;小班的孩子比中大班的孩子更喜欢教师把手放在自己屁股上拍一拍,像妈妈一样的亲昵动作。

3、幼儿喜爱教师的手势。在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会为表现好的幼儿竖起大拇指,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会为有错误动作的幼儿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再做了;会为大声喊叫的幼儿做一个嘘的手势(将右手食指竖在嘴前)。这些动作,幼儿都非常愿意接受。

4、幼儿喜欢与教师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包括身体的距离和脸的距离。幼儿喜欢与教师平视,感觉到平等与伙伴的关系,心里舒缓容易接纳;喜欢从高往下看老师,能显现自己的自信。

上一篇:浅谈学龄前幼儿的从众心理 下一篇: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