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时间:2022-08-29 07:20:45

畲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畲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恰到好处的空间章法,及其所体现出的深入骨血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依然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与启示。本文在分析畲族民居特色基础上,对其设计思想和手法进行梳理,探讨畲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

畲族传统民居;当代居住空间设计;启示;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听多了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客家的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如雷贯耳的特色民居,畲族民居,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还十分陌生。但是这个深藏于浙江西南部山区的畲族特色传统民居建筑,其所蕴含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居住环境的思考,以及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迪丝毫不逊于其他著名的特色民居。

1. 畲族传统民居特点

全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景宁位于浙江西南部,这里主要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经历了千年的迁徙与经营,畲族众人在这群山之间落地生根,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聚落模式。在漫长而幽静的岁月中,特有的本土文化、地理地貌与畲族固有的民风、民俗相互碰撞、融合,从而积淀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独具风情的畲族地域文化。而其中最能反映畲族民众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就要数畲族传统民居了。它是畲族民众一日中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畲族民居特有的建筑文化与思想智慧。

畲族的民居在畲语中被称为“寮”,多建在避风处的山坡上或山坳处,以尽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寮依地势而建,背山面水,选用的建筑材料也以木、石、土、竹、草等当地常见的天然材料为主。寮的空间结构根据所在地域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出现有“一字形”、“H”形、“一颗印式”、“口”形、走马寮等布局结构。一字形寮向左右横向伸展,出现有九开间、十一开间的长屋,甚至有十三开间、十五开间。而另外的几种畲寮样式,则多在寮横向开间三间或五间的基础上,再向前后方向延展,形成形态各异的特色布局形式。寮的屋顶样式属于悬山顶,屋檐出檐深远,不仅挡风遮雨,减少阳光的直射,也大大扩展了檐下的可用空间。整个畲寮多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区域,正厅、卧室、厨房都设在这里,次间、梢间地面比正厅的高出二十公分,上铺木板,可起到防潮防虫的作用;二层由于较为干爽,多作存储之用。猪栏、牛栏则通常设在寮的旁边。

2. 畲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2.1 畲族传统民居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长久以来,“顺应自然”、“与自然无违”的思想在江浙一带深入民心,畲寮即是他们努力将建筑融入到大自然的有力代表,无论从规划选址还是环境布局,都极力淡化建筑自身的主体意识,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即使在当今仍然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作用。

2.1.1规划选址要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虽然浙西南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地势疏碎、零星,耕地较少,但是畲民在建寮选址时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靠近水源的向阳处,随山势而建,尽可能地减轻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同时又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今天,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似乎可以被无限放大,不再受环境的限制,自由地选择居住用地。而事实上,畲族传统民居在选址规划上所显露出来的生态化、人性化理念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毕竟,真正理想的地形在现实中实在很难找到,而推山挖池,堆土成山,不仅不环保,也显得过于劳师动众。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机器,它的选址必然要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这也是“顺应自然”的一种方式。畲族村落中,各种活动如:“崇宗祀祖”;办理婚丧寿喜事;商议族内事务;族人子弟上学等都是在村中的祠堂进行的,村中的畲民不需要走很远的路程,就可以到达。联想到现在的居民小区,虽然没有了如旧时祠堂般的场所,但是在选址时还是要考虑到小区与周围配套设施之间的联系,即:以小区为中心的一定距离内,能就近解决居民吃饭、购物、休闲、娱乐、上学等民生各方面问题的场所和服务。这样,既不会因为长距离的路程而为城市交通带来严重的负荷,也可以减少因能源消耗所引致的城市污染。

2.1.2 空间环境布局应顺应自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为了追求土地价值最大化,带来了现代住房采光、通风等方面的诸多后遗症。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各种生存资源愈发紧张,并引发了的人们生活质量的恶化,甚至由此所导致了心理上的缺失。关于这一严峻问题,畲寮因地制宜的做法也许会使我们从中获得一些启示。畲寮讲求“顺应自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想办法适应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单凭主观的需要盲目地改造自然。每个畲族村落规模一般不超过30户,降低了居民小区的人口密度。而且畲寮布局不讲求中心、轴线,仅随地势层叠错落,寮的周围还挖沟开渠、引水蓄塘、多植花木,以弥补地势所带来的日常生产生活上的不便,也将寮掩映在一片柳绿花红之间。这种朴素的自然-建筑观在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和环境特色的同时,不仅没有影响到人们的住宿和生活品质,反而因为对寮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巧妙处理,使得居住空间更加别具风味。

2.2畲族传统民居在人与居住空间之间关系的处理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随着乡土建筑的回归,从传统建筑汲取灵感,创作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空间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畲族传统民居虽因深锁高山之中,受外界影响较少而显示出建造风格和施工工艺的滞后性,却也因此造就了畲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独有风格,当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有的建造形式、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构件样式为当代居住空间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

2.2.1 引用畲族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组织方式,启迪当代设计的居住空间形式

任何民居都有其对周围空间环境和结构的独特理解,畲族民居当然也不例外,从中我们或许可以汲取一些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迪与思考。

(1)改善邻里关系。一幢畲族民居一般住两家人,甚至有时会将几个寮相连接,供许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寮前是相对较为平整的共享庭院,为家人、邻居之间的日常交往提供了一个方便交流的平台。充分体现千百年来沉淀于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亲情观、家庭观、邻里观,它们为改变今天这种“高楼林立,一门关尽”的冷漠居住形式提供可行性方案。

(2)灰空间的运用。畲族传统民居中对灰空间的利用已相当纯熟,许多地方都体现出对这种空间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如过渡室内与室外空间之间的檐廊;还有檐廊与正厅之间模糊的界线。这种半开敞的空间形式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也使得庭院与房间之间的空间大小呈现出可伸缩的特性,衍生出多种功能和用途。联想到现代住宅,这种空间缓冲的理念亦有所植入。“入户花园”、“阳台”这样的灰空间设计已普遍存在,它们在居室与外界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地带,进一步增加了居室的私密性,同时也营造出当代居室空间的“暧昧”氛围。

(3)丰富空间流线。畲族传统民居中的檐廊连接着进入居室的多个入口,可以选择穿过与前廊相连的正厅,从暖间或卧室进入室内;又或者直接从楼梯间处进入居室也可。甚至寮中每一间房间之间都是相互连通的,这意味着即使目的地相同,同时从畲寮中的两个不同地点出发,行动的流线也可以完全不发生重叠。这种多向的空间组织形式对当今居室设计颇有启发。例如对类似于畲寮檐廊作用的入户花园的引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流线的灵活性。此外,阳台和露台也得到升级,除了面积加大,也开始连通如客厅、卧室、书房等房间,进一步开辟新的路径通道。而这种神似畲族传统民居多流线设计的空间组织形式不仅加强了各房间之间的空间联系,也增添了家庭生活的趣味。

2.2.2 利用畲族民居传统建筑语言符号的变异和转化,体现空间设计民族性和地域性

面对“全球化”思维下的“千楼一面”、“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冰冷、乏味的“火柴盒”难以满足人们对于历史文脉的渴求和对本土建筑形式的认同感。而作为浙西南地区特有的畲寮,亦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与文脉。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当代设计的某种启发。如畲寮中参差连绵,如百褶裙般的屋面,就可以运用多种手法,唤起人们对于畲族传统民居的熟悉记忆的同时,又能给人以新鲜感。例如:运用拆解、穿插、断裂、渗透、拓扑等方法使屋面产生变异;采用合金、玻璃等材料,重新诠释巨大曲面屋顶的形象;调整屋面原本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并通过抽象、转化、组合的方式改变空间形象等等。此外,畲族的图腾-盘瓠、以青、蓝为主的畲族色彩、竹篾编织的隔墙、以小竹片或芦苇杆编成篱笆围成的“千枝落地”墙体等畲族特色文化符号也都可以为当今居室空间设计提供大量创作的素材,通过多样的转译手法,搭建符合当代人口味的传统空间新形式。

3. 结束语

作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畲族传统民居虽然已很难适应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方式与节奏,但是,其因地制宜、恰到好处的空间章法,及其所体现出的深入骨血中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依然对当代居住空间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与启示。畲寮是畲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智慧结晶,是由畲族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的地域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尽管一度曾遭到漠视,但是对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然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解读。因此,通过借鉴满载着畲族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民居设计手法和思想,并运用当代设计语言对其不断进行演绎与发展,相信一定能够创建出一个真正符合人们生理、心理需要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并且具有浙西南地域特色和畲族民族风情的现代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 程泰宁著. 程泰宁文集.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组编.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2] 丁俊清,杨新平著. 浙江民居.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陆元鼎主编. 中国民居建筑年鉴(2008-201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4] 单德启著. 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8

[5] 朱良文著. 传统民居价值与传承.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6] 刘丽芳著. 中国民居文化.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1

[7] 蓝法勤. 浙西南畲族传统民居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2):71-7

作者简介:王璇,女,现任教于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分院,讲师;

硕士,2010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研究方向:建筑与室内设计。

上一篇: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下一篇:深基坑支护(喷锚网)监理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