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或死的信仰危机

时间:2022-08-29 05:39:4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或死的信仰危机

[摘要]信仰是一个人得以存在和安宁的重要条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其说是一部冒险主义题材的影片,还不如说是关于信仰如何产生的影片。透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人性和兽性,人性和兽性在何种情况下产生和转变。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结合自身对影片情节的感受,详细分析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信仰思想,阐述了对当今社会信仰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人性;兽性

信仰是什么,这一点在我们这个基本上没有信仰的国度当中实际上很难被提起,即便是在国外,虽然随着科学的发展,的人数也越来越少,但是这不代表人们没有信仰,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上帝是信仰、科学是信仰、金钱也是信仰,可以说信仰是无处不在的。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内容来看,几乎处处都透露着导演李安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基督教信仰者,他对信仰的理解深刻地融入了影片当中,并引起了观众在信仰上的共鸣,这是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奇幻故事情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风靡全球的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李安执导,主要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惊险的227天的旅程故事,而另一个故事就是人吃人的故事。但是影片在叙述的过程中,则是将两个故事分开,然后将第二个故事蕴涵在第一个故事当中,形成了故事中的故事。其具体的故事内容为:作家在印度蒙特利尔寻找灵感的时候,无意之间听到了一个少年派的故事。少年派生于一个经营动物园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环境让他对人与信仰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在派17岁那年,其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初恋情人,在去往加拿大的船上他们遇到凶恶残忍的法国厨师,同船的还有家里动物园的一些动物,其父想在加拿大卖掉它们。但是在路上货船不幸沉没,派的全家除了他之外都不幸遇难。派开始了他在海上的227天旅程,影片当中除了派之外,还有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鬣狗、一只猩猩和一只成年的孟加拉虎。在救生艇的最初三天里鬣狗咬死了斑马,消灭了猩猩,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只剩下其与派,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在漂流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最初是相互提防,又想相互杀死对方,但是为了生存逐渐变得相互依赖,这也成了派生存下去的一种动力。第二个故事是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派和他的母亲。厨子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派的母亲,派忍无可忍同样地杀害并吃掉了厨子,最终活了下来。有人主张其中有第三个故事,也就是母亲并不是厨子杀死的,而是派杀死的,理由是厨子珍惜每一份食物,但是唯独没有将派的母亲的尸体保留下来。根据派的叙述,他杀死厨子以后将母亲的尸体抛向了大海,厨子没有处理母亲这不符合他杀前两个人的习惯。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当中是人性与兽性,第二个故事是人性中的兽性,第三个故事则是兽性中的人性,信仰就存在这种人性与兽性的交替当中。

二、信仰的失去

(一)信仰存在的意义和失去的价值

关于信仰,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信仰是精神上的能力;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没有开化的人有的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度发达的生物才能有信仰。”[1]由此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特有的存在,除了人之外其他的一切生物都不存在信仰问题。信仰会存在也会消失,存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坚持下去的一种动力,有句俗话说得好,正因为有信仰的存在,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信仰也会失去,失去信仰对人性来说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悲哀,一旦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少年派是一个多信仰者,作为一个生于印度的少年,他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实际上这三种宗教是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导演在这里暗指的就是目前世界的现状。但是一场旅行事故却让少年派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当然在影片当中尽管没有给出信仰失去的时间,但是当货船沉没以后,包括自己、剩下的母亲、厨师和水手四位幸存者的时候,为了生存厨师杀死了水手,进而杀死了派的母亲,而派杀死了厨师。实际上,这里就是四个人面对死亡时兽性、人性和信仰的选择,实际上一旦面对死亡,为了生存兽性往往掩盖了人性。厨师为了生存杀死了断腿的水手,杀死“母亲”也是为了生存。我们说生命是无价的、平等的,上帝说众生平等,然而在死亡面前,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真实的只有活下去。少年派杀死厨师也是为了生存,但是他却没有“吃”母亲,靠厨师的肉得以生存。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另一场暴风雨他喊出了:“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至少在这一刻。”这一段话和《一九四二》的牧师安西满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我还会经历这样的人间极恶?”有着惊人的类似,这样的呼喊让派的信仰在地狱里崩塌。但是他的人性似乎还在?因为影片中他没有吃自己的母亲,但是真的没有吃吗?这里观众和我们都会有兽性的怀疑。可以说在死亡面前,派对自己的信仰已经全部绝望。

(二)失去信仰后的人性与隐藏的兽性

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少年派,一个是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这里需要解读一下理查德・帕克的特殊含义。理查德・帕克是一桩真实吃人船难故事中的17岁主人公的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务人员,还有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男仆。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理性泯灭,杀死了帕克,分食他求生。因此,在西方理查德・帕克隐藏的含义就是漂流和自相残杀。从表面上看,一个是人、一个是兽,当然代表的是人性和兽性。实际上他们都是虚幻的并不存在的,他们都是少年派在回忆里虚幻的存在,面对死亡人格的思维习惯让派产生了两种意念的撞击,也就是人性与兽性,当信仰破碎以后,留给他的选择只剩下了这两个。当然在真实的故事情节当中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回忆当中派却因为痛苦而将它们分开。那么故事中的派与理查德・帕克实际上就是统一在真实的派的身上的。那么在派的身上,这两者又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生或者是死的选择,而对于生人都有近乎于执著的自然信仰,这里的信仰实际上是对生命的珍惜与活下去的愿望。本质上区别于,对于来说,一旦失去了所有的信仰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对于生命的信仰来说,活着就是对信仰最大的执著。影片中的少年派对于真实的少年派实际上就是活着,而孟加拉虎作为一个凶残的猛兽,当然代表的是死亡。实际上,整个漂流的过程中,他都是在这生与死之间挣扎,要想生存,继续生命的信仰,就必须以别人的死亡为代价,要是死去就是违背了生命的信仰,成全了别人生命的信仰。这种内心的挣扎既是派痛苦的本源,也是他活下去的一个原因,因为生命的信仰总会战胜至少不会输给兽性的死亡,因此这部影片实际上就是少年派在“心灵”上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

三、信仰的重建

李安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在他的电影当中是绝对不会允许信仰真正破碎的,因此在影片当中蕴涵着信仰重建的过程。

(一)信仰获得的途径

关于信仰,《生命之树》之流的福音电影告诉我们说,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说,你一开始不信、彷徨,然后看见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后得了幸福喜乐、得了救赎,你自然就会感悟,随后加入信众的行列。[2]从我国一句俗话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可以说信仰的建立并没有什么理由,只要“信”就好。实际上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是一个自我暗示的过程,人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一般来说会理性安慰自己会遇到希望,这种希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就是信仰。如一个信仰基督教虔诚的人都在遇到沉船事故的时候,会本能认为上帝会来救他,这就是一种信仰。当然,当他真正获救的时候,这种信仰会继续,但是当他死亡的那一刻起,信仰也就结束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信仰产生了,而派最终活了下来,对于他来说回忆过程他自己也许会认为是上帝、真主阿拉等救了他,这种情况下他的信仰再次产生。

(二)关于恶魔、人和信仰

自从文明产生以后,人吃人便被文明社会所不齿,不论是从道德还是从法律上抑或是宗教上这都是禁止的,当然例外。但是这部电影却从逻辑、道德、思想上拷问着我们的内心,当人身处绝境,面临死亡的时候,杀死别人到底是不是违背了道德、法律和教义,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讲,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站在少年派的角度来讲,面对死亡的时候,这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我们会说他是恶魔,但是从故事的本身来说,少年派只不过杀死了一个杀人凶手,其他的人都是厨师杀死的。当然,在这里隐藏着其中的第二个故事当中到底派有没有杀死自己的母亲,这一点确实值得怀疑,但笔者觉得不可能是他杀死了母亲,是她的母亲自杀了。因为按照厨师的习惯应该杀人后立即分尸做成肉干,但是却没有来得及这样做,这是因为他杀派的母亲的时候,遭到了派的强烈反抗,在反抗中派杀死了厨师,而她的母亲也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自己的儿子,伟大的母爱让她选择了自杀,而这也是派没有吃其母亲而是将她抛入大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于其母亲的下落,可能是被抛之大海,也可能被他食之果腹。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不这么做,他们都会饿死,最终没有一个人活着。但是现在派活了下来,对于整个故事而言,这便是意义。就算我们说是恶魔,那也是在极其特殊情况下的结果,并不是他的本性,反过来我们看,相比厨师派是善良的,也是存在正义感的,自始至终他都不是人吃人的始作俑者。当然,在他内心挣扎的时候,在我们看来就是在恶魔与人之间的挣扎,这种挣扎当中信仰起到的是束缚和约束的作用,宗教的规范让他不是走出第一步的人。当然看待厨师也不是真正的恶魔,从生存的角度来讲,只剩一条腿的水手对于其他四个正常的人来说是一个累赘,这就如同战争中给受伤的士兵最后一枪,对于已经身负重伤的水手,在一个毫无医疗保障和康复希望中忍受断腿的巨大折磨,还不如在别人的帮助下了却悲惨的一生。也许真实的情况并不是派看到的那样,或许水手是自愿的,而貌似凶恶的厨子也不是恶魔,他也是一个人,这就说明在这艘救生艇上的人,信仰也许从来就没有失去。

总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交织的实际上就是恶魔与人、恶与善、兽性与人性,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拥有信仰和失去信仰,影片的意义不在于故事的本身,而是带给我们关于信仰的思考,带给我们的是滋润心灵的鸡汤。

[参考文献]

[1] 周海英,包文姝. 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J].大众文艺,2012(24).

[2] 吉启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孟加拉虎的寓意[J].大众文艺,2012(24).

[3] 康霞.当东方遇到西方――李安电影中的文化冲突表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作者简介] 张建春(1981―),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红河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

上一篇:论《羽蛇》女性意识的觉醒 下一篇:生态视角下的《泰坦尼克号》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