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比较

时间:2022-08-29 04:23:24

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比较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资金是企业经营的瓶颈,而营运资金管理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随着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广泛应用,以渠道理论为基础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拟以金地集团为例,比较传统营运资金管理和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综述

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不仅会对企业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目前国内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单纯因素周转率或周转期,以周转期或周转速度来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是否得当。例如,单一地去研究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或者根据风险和报酬去研究营运资金的融资持有政策等。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广泛应用,人们意识到以前对营运资金的研究过于片面、孤立,指标与业务流程相脱节,因此构建一个新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种需求。有些学者提出一种新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即从渠道管理出发,将供应链管理、渠道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现代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营运资金的管理研究当中去。这种理论更好地指导资金管理实务操作,又拓宽了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营运资金一词是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以后,作为一个财务概念引入我国的。从1993年~2000年主要是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含义及指标,“零营运资金”的提出和运用等。主要是从风险性和盈利性来考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投融资,并对其进行风险和盈利的权衡,对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等。毛付根(1995)指出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杨雄胜(2000)结合中国现实,分析了现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指标在理论与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指出周转额应是某一形态的垫支资金不断回到其原有状态的数额,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率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并采用应收账款逾期率作辅助指标;将存货周转率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并按其内容进行材料平均储存期、在产品平均生产期以及产成品平均库存期等指标细化,以揭示存货在不同环节的营运效率。

从2001年以来,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有了新的突破。王竹泉(2001)提出从营销渠道规划和中间商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创新的途径,强调以企业为中心形成的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并在2005年提出“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商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之后,王竹泉等人(2007)“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为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同年底,其还对1997年~2006年十年间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变化趋势和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各个行业在经历过1997年~1999年的经济波动后,近十年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从总体上来看均处于下降的趋势,说明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在不断提升。同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在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且行业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改善供应链管理和渠道关系管理是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王竹泉、刘文静等(2009)分行业考察了2007年~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通过对比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3行业的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2008年度显著降低;2/3行业在至少两个渠道上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降低。相比2001年~2006年调查和2007年~2008年调查,前者采用的是传统的按要素分析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而后者基于渠道角度来分析营运资金周转期。

财务公司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从购货到销售整个流程去研究营运资金,分为采购、生产、销售三个环节,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采购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销售渠道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其中前面三者构成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则能形成反映整体营运资金运营情况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越短,则说明资金管理越有效率,也可相应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

二、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按要素)和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比较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业务创新模式来促进销售、加速货款回收、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改善营运资金管理,尤其是资金需求量大、周转期长为特点的房地产行业。本文以金地集团(一家房地产公司)为例,以渠道理论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和传统的按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来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状况。

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地)成立于1996年,是专业化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自有物业管理、兴办各类实体,经营进出口业务等。2008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共计人民币97.62 亿元,较2007年增长30.38%,2008年实现权益净利润人民币8.41 亿元,较2007年下降12.86%;基本每股收益0.50元,较2007年下降23.08%。再进一步比较2009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基本每股收益降至0.35,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也由2008年的9.04%降至5.49%。说明公司盈利能力下降,资金获利能力不高。从金地集团2009年的经营计划来看,集团的经营策略是争取更多的资源谋求发展,计划在2009年主要开发项目26个,计划开工面积135万平方米,计划竣工面积170万平方米,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年限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进入,将会使房地产在建工程无法进行,因此管理好营运资金是企业的重点,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大融资力度,改进营运资金管理。

从表1可以看出,行业应收账款周转期2008年较2007年有所改善但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不断恶化,导致整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恶化。应收账款周转期降低,但应付账款周转期却增加很可能是企业支付能力受到限制,或者企业主观上故意延长支付账款的期限所致。金地2008年较2007年,应收账款周转期不变,而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项目周转期都增加且均高于行业水平,说明企业在存货和应付账款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1按要素进行分析未从整体上考虑企业的经营活动,一个指标的降低可能是以另外一个指标的恶化为代价的。

由表2可知,比较总体营运资金周转期增长率,金地集团恶化速度慢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从绝对额来看金地集团营运资金周转期明显高于行业水平,说明金地集团所占用的营运资金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应资金获利能力较低,这也说明金地集团营运资金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可以进一步从三个环节分析:第一,采购营运资金周转期低于行业水平,说明金地集团周转速度较快。2008年营运资金周转期出现负数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应付账款数量明显大于企业材料存货与预付账款相当的缘故,使得企业在该环节并未占用太多资金,而是利用商业信用,使应付账款延期付款。第二,销售渠道资金周转期均低于行业水平,且向行业水平趋近,说明金地在销售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房地产行业前列,周转速度较快。出现负数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一般采用预售模式,提前收款,大大缩短了销售活动的营运资金周转期。第三,与2007年相比,行业、金地生产环节资金周转期都在增长,行业由371天到483天,可能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各房地产商放缓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从增长率可知,金地比行业增长程度慢,但是从绝对额来看,金地营运资金周转期明显高于行业水平,且该渠道中,未完工产品占86.02%。面临金融危机,如果存货中大部分房地产项目都处于可销售状态,市场销售状况好,就能比较快收回现金,那么存货数量偏大就不会影响到企业回笼资金,对上市公司短期资金链安全性的影响也较小。但金地的存货数量大,且大量存货是未完工产品,要达到销售且收回资金,还需一段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金地集团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期都很短,甚至出现负值,而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最长,且远大于行业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是以卖方市场为主,采购和营销环节处于有利地位,房地产行业应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难点和重心放在生产渠道。另一方面,具体到金地集团,营运资金管理比较薄弱,需要强化生产渠道环节,尤其是在建工程的管理,来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因此,通过对分渠道测算营运资金,可以明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从而保持优势,重点改善薄弱环节,使整个环节得到良好运转。

营运资金运营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业务流程的管理,即在供应链、客户关系、营销等的管理。随着供应链、渠道、客户关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尝试以供应链渠道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产业融合,大大提高增加值、扩大销售、降低风险等目的,同时加紧上下游产业链条的衔接,实现从原料到市场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更加灵活、迅速地应对市场变化,进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由于房地产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其本身具有资金需求量大,受地域性、政策性影响大,周转期长的特点,因此,房地产企业应保持较多的资金在流动资产上,保证营运资金链流动顺畅,促进经营利润的增长,但要衡量资金运作盈利性与安全性问题。对于房地产行业大部分资产处在疲软状态即土地投资、未完工程、滞销房产等,一旦流动资金出现问题,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因此应强化生产环节的管理,保持存货中完工产品与在开发产品的适当比例以及加速完工产品的销售,才能有利于企业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链。其次,要完善供应链体系和客户关系管理,这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构建以本企业为核心的,包括供应商、承建商、营销商及最终客户之间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面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持有一定的营运资金来保证企业的经营,这也就关系到企业的现金流。即营运资金与现金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资金营运好,占用流动资产就少,将剩余资金投资于较高收益的非流动资产,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现金流,反之资金运营较差将会降低现金流。

参考文献:

[1]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2]郁国建:《建立营运资金管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3期。

[3]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997~2006》,《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4]谭跃、李远庆:《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长期债务》,《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年第1期。

[5]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研究》1995年第1期。

[6]王竹泉:《跨地区经营企业如何进行商流规划》,《经济管理》2001年第11期。

[7]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8]王竹泉、刘文静、王兴河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9]John J. Hampton, Cecilia L.Wagner.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1989.

[10]James A. Gentry, R. Vaidyanathan, HeiWaiLee. A weighted Cash conversion Cycle.Financial Management (spring), 1990.

上一篇:基于平衡记分卡的财务公司评价体系构建 下一篇:金融衍生工具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