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8-29 03:51:23

浅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1、前言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和音乐教育的普及,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而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成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一项重要环节。钢琴是一种对演奏技巧要求极强的乐器,其音域宽广,音色独特,表现力丰富。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钢琴演奏知识和演奏技术、技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听觉素质的提高、手指能力的训练、背谱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

2、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

所谓乐感,是指学生对音高,节奏,调式,调性,和弦,曲式,旋律的感觉或者说是反应的灵敏程度。对于作品来说是指学生对弹奏的曲目,是否能激起满腔的感情,从而创造性地再现乐曲,并通过学生的弹奏传达给听者,使听者通过声音的媒介去领会作曲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最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乐感即是对音乐乐曲本身的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准确而深刻的表现。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乐感,单凭高超的演奏技术,是很难打动人心的。乐感产生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天赋,有的人对节奏、律动感比较协调,对音高、音强的感知敏锐,而容易感受和表达情绪,这就是人潜在的,与生俱来的乐感。这对于学习音乐是非常珍贵的。另一种是后天培养形成的。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觉得音乐中也有画和诗,有着一切的艺术的美。人一般都有着音乐的某种天赋和灵气,只是这些意识没有经过后天的挖掘而释放出来。因此后天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开发音乐的智慧与后天的艰苦训练相结合,方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乐感的学生。真正的乐感是能够有解释的,符合音乐语言、风格、情感的表达,是能够用理论和审美意识来解释的艺术表现形式。大部分人是经过后天的勤奋努力逐步培养而成的。真正的乐感要从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诸多音乐实践中培养而来,要在理论的支持和引导下,并在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课,除理论课上的学习外,专业教师还应在钢琴教学中,结合演奏作品的实际,帮助学生分析和声、曲式,巩固和加强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把书上的知识与演奏实际相结合,易于掌握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读书,特别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书,比如说:中外名著,哲学,心理学等等;再如强调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表情记号进行弹奏,在练习时不单是要用手去弹奏,更需要用心去弹,去听,去体会。[1]仔细弹好每一个小节甚至每一个音符。严格按照乐谱上的指法,弹奏技法去弹奏,而且要边弹边在心里唱,要有表情地弹唱。从开始就刻意地去做力度变化,逐渐过渡到能自然地去表现音乐中的强弱变化,进而发展到将自己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由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在乐曲的弹奏中充分体现出音乐的感情特征。

2.1 注重对学生听觉素质的提高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通过听觉器官来接受、欣赏和鉴别音乐。具备敏感的听觉,是学好音乐的前提。

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进行的主导。起基础作用的主导旋律变成音调,形成具有特定旋律与特征的意义片段时,就形成了旋律的主题音调,并发挥着变化导向作用。决定音响运动的关键在于音高的关系。音高起伏与波动,形成了一定高或低、升或降、平直或曲折等变化多端的音像流动线。弹奏者要感受这些旋律的丰富变化,才能在音色处理中把握变化,用心体会旋律线条,感受其进行方向,处理强弱控制与起伏。根据旋律风格去感受音乐特色,用真诚体会去抒发内心情感,发挥音乐本质功效。任何音乐审美都源自于原始的歌唱。弹奏前,要发挥想象力的作用,创设完美声音意境;对旋律线条加以设计构成初级印象。弹奏抒情乐句时如何把握音色控制,坚定旋律如何进行力量的释放,都需要用听觉去评判。只有用听觉去感受无穷的旋律,才能把最好的音乐奉献给别人。

节奏是音乐的时间形式,是音乐的骨架。音响长短时值与强弱等不同表现,形成旋律的节奏关系。要善于感受和理解节奏强弱力度、长短力度,以和谐有致的弹奏去抒情达意。对不同作品所处不同背景,采用贴切的速度体现。抓住节奏复杂多变的特点,体会强弱效果,适度表现。每个节奏型是一个独立个体,只有诸多个体连接在一起才能形成整体。旋律要依附与节奏,不能离开这个骨架。把握音值长短和强弱、拍位律动规律、作品节奏特征与风格,运用长短、强弱、张弛、动静对比等基本训练,挖掘音响节奏与肢体节奏通感,从而达到肢体节奏与音乐审美融合。

学生要通过听觉器官感受音色,但往往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各种音色注入了感彩,并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建立不同音色标准。不同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觉,不同乐器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色审美观念。

和声是多部旋律结构的有机构成体。和声有丰富的表现形态,要善于在多声部组合中明确自身声部的位置,创造有整体和声的和谐效果。和声本身是协调不同声部创造完美统一音响的重要心理素质。弹奏不同的和声,体会不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弹奏出和声的色彩变化。用心体会和声进行,品味和声的旋律性和色彩性。

乐曲的层次,包括旋律曲调的本身,和声整体效果,各个声部之间层次。要培养正确声部审美观,就必须培养学生主体内心听觉的主动性,从练习第一个音开始就要学会去听,把旋律本身的和声分出层次,就像在聆听管弦乐作品中多种乐器演奏一样,学生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来表现音乐,这样整个作品才会表现得丰富与生动。

2.2 加强对学生手指能力的训练

手指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弹奏钢琴时每个手指是否具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在具有独立性的基础上是否灵活和有力。主要表现在实际弹奏中所弹奏出来的音符具有的清晰度、均匀度和流畅度。因此要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让手指灵活起来,功夫长上去,达到所弹奏的曲子能得心应手。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即是技巧、能力,掌握了这个技巧、能力,学生弹奏时才能真正达到心到手到,得心应手。只有加强了手指训练,手指触觉才会敏感起来,并逐渐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2]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下一篇:她为何在恒河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