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教学设计(湘教版)

时间:2022-08-29 02:57:59

“地球公转”教学设计(湘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根据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课程标准要求,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注重与初中地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初中地理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相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②注重用图像阐释地理知识。教材中涉及到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像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③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所以,学生对本节知识不会太陌生,课堂教学应该比较流畅。

三、设计思路

在学习本节地球公转知识时,可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观;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

突破方法:使用实物演示和模拟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图表展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理性上的认识。

六、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具使用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等。

七、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转动地球。

(设问)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自转,同学们知道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教师归纳)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地球是运动的,运动是美妙的。正是由于地球公转,才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四季变化。这节课就来学习地球公转。

[板书] (一)地球公转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

[板书]1.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组,推选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注意:方向为逆时针),让学生细心观察。

(教师归纳)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均为自西向东。

[板书]2.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并让学生试着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

(教师归纳)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板书]3.黄赤交角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三球仪,让学生观察黄道面和赤道面,以及黄赤交角。

(学生活动)按照学生的分组,继续让学生代表转动三球仪,让学生细心观察,认识黄赤交角。

(教师归纳)地球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66.5°,即90°-23.5°=66.5°。

[板书](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过渡)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加上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产生了一系列地理现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等现象。

[板书]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00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演示实验)运用自制教具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代表演示正午太阳高度,并与其他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板书](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图表展示)指导学生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并完成表1的填写。

(教师归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所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而一年中有两次。

(活动探究)运用地球仪,进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归纳)正午太阳高度H=90°-两地的纬度差(该地的地理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

[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读二分二至全球光照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设问)分析二分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设问)分析夏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

(设问)分析冬至日光照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

(教师归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减小。

(教师总结)通过表2引导学生总结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①绘制和判读太阳光照图(指导学生绘画和判读,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事项);②认识晨昏线(指导学生认识不同时间晨昏线的变化)。

(设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地表有何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①同一纬度受热情况随时间产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四季;②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带一年中受热不同,从而形成五带的划分。

[板书]3.四季的更替

四季更替的表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教师归纳)地球公转使地球中纬度地区产生明显的四季变化。四季的变化是一种天文现象,表现为当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活动拓展)四季的划分(北温带国家普遍采用):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过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仅使地表产生四季的变化,也形成了五带的划分。

[板书]4.五带的划分

五带是指: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五带。

(教师归纳)由于南北纬66.5°是极昼、极夜出现的界线,所以南北纬66.5°称为南、北极圈。南、北极圈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知识小结:

正午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

随纬度变化 随季节变化

形成五带 四季更替

专家点评:本节教学设计思路严谨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师生间交流互动非常活跃,教学活动灵活多变,教具使用恰如其分,学生感觉新鲜有趣!教学方法上,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学习法等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学到有关地球公转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相应地理基本技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对于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球关系具有现实的地理意义。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乐于主动探究发现,达到在学习中分享学习成果、快乐成长的目的。

上一篇:爱的港湾,心的驿站 下一篇:平行志愿这样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