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个性心理障碍探微

时间:2022-06-03 07:39:30

地理学习个性心理障碍探微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个体有序、高效的智力活动而实现。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地理存在“看似容易动手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某些主观和客观条件下,产生干扰和阻碍信息传递、认识发展的因素,导致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出现心理负效应,严重影响其潜能的开发。探究并解决学生学习地理的个性心理障碍,是根本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途径。

一、地理学习中个性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自卑心理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在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理。由于地理学习成绩的差异,一时无法改变其在同伴中的落后位置,家长埋怨、同学歧视,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地理丧失信心。智力水平较低、学习成绩欠佳、个体性格内向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另外,命制地理试卷时,真正的好题和高质量的试卷不在于用偏僻知识点、新知识点来识别学生,人为制造区分度;而是靠熟题新意、旧瓶新酒、热点里的超常规思维以识别考生。难题不是难在技巧上,而是难在策略。技巧性太强的解法,也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

焦虑即一个人的动机行为遇到实际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多发于智商一般、学习刻苦、成绩中等的学生身上,表露出一种“愁肠百结”的焦虑情绪。究其原因,往往是阶段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某些难点没有吃透和掌握,而主观上又想尽快掌握所产生。虽然焦虑情绪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却容易使学生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遭遇更大的挫折。

3.封闭心理

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一种内在需要的行为方式。一个学生一旦养成某方面的行为习惯,就会成为他们心理品质中稳定的因素。不少学生具有懒于思考、意志薄弱、兴趣淡漠、信心不足等心理缺陷。他们在地理学习上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努力,而且自以为不错,却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肯定,于是感到很苦恼。又看见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而自己无法赶上,便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封闭心理。他们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做了错事,不愿让教师知道,对教师避而远之,不敢回答教师的问题,不敢向同学请教,不愿与家长交流,心理矛盾重重,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理学困生。

4.傲慢心理

由于地理知识包罗万象,现代学生见识广、思维活跃,加之教师个人知识有限或备课考虑不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时答不上学生疑问的情况,或因其它原因造成错误而被学生当场指出的尴尬场面。该心理障碍大多见于智商较高、自我感觉良好的外向型学生。这类学生自恃地理成绩较好,往往会轻率地提出干扰课堂教学中心的问题,或者对教师讲解的问题提出异议。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知识上的“刁难”,由衷地肯定学生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可以发动其他学生解答这些疑问,变学生为教师。

5.厌烦心理

上述几种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得以矫正,随着地理教学深度的推进,必将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使学生产生诸如“自卑—厌倦”型、“焦虑—厌倦”型、“封闭—厌倦”型、“傲慢—厌倦”型等消极心态。厌倦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种个性心理障碍的集中表现,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丧失殆尽,危害极大。由于傲慢而产生的厌倦心理,比较外露而容易察觉,而因自卑、焦虑、封闭等产生的厌倦具有潜隐性,须注意观察和反复接触方能显现。不同类型的厌倦心理障碍宜采用不同对策,把厌学情绪消除在萌芽状态。厌倦心理障碍一旦形成,教师必须从两方面进行反省:首先,观念上克服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识,创设宽松、活泼的群体学习环境;其次,教学方法宜新颖多变,通过教具演示、板图运用、幽默语言等手段打破沉闷的课堂局面。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距并不大,而地理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习品质,不少智力稍差的学生,由于学品端正,地理成绩很好;而有些智力较好的学生,由于学品较差,地理成绩不尽人意。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消除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心理障碍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学校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因此,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对高中地理学困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达到转化之目的。

二、地理学习中个性心理障碍的转化对策

1.晓之以理,正面引导

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进取目标。良好的学习品质来自崇高的追求,一个学生有了理想和目标就像有了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可以产生无穷力量。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效果与心理素质养成的关系,要求他们自觉规范学习行为,制订地理学习计划,懂得怎样学习。作为教师应坚信,只要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感化地理学困生,再坚硬的石头也能开出最美丽的花。

教师应真诚爱护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理解其内心的痛苦和困惑,宽容他们过激的言行。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才能解除顾虑,增强对教师和同学的信任感,获得自身成长。

例如,讲授“地球的运动”这部分内容,如果不顾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如是否具备方位、经纬度等知识)而机械地按教参课时安排进行教学,势必使相当多学生产生知识累积的困难,进而产生焦虑心理。笔者以为,缓解学生焦虑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充分了解学生对传授知识的接受水平;第二,妥善及时地突破教材难点和关键,如进行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知识的教学之前,必须补充讲授或复习地球的方向等知识;第三,经常与学生谈心,消除其紧张心理和顾虑。

2.激发兴趣,诱导思考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D.P.Ausubel指出,内驱力一旦被激发,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个性心理障碍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

例如,讲解鲁教版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时,可通过时事新闻激趣诱思:“中新社南京5月20日电,继大蒜价格突飞猛涨超过猪肉之后,市场上,黑豆价格近日离奇攀升,一度超过肉价。往年2、3元都卖不出去的黑豆,如今俨然成为菜市场上的新晋明星,最高价达到9元多一斤。国内的网民们给难以控制的五谷杂粮价格取了一个个特殊的名字,大蒜涨价叫‘蒜你狠’,绿豆、红豆、黑豆涨价被戏称为‘豆你玩’。”启发学生探究造成五谷杂粮价格猛涨的原因。因为新闻的实时效果让学生很感兴趣,上课时可尽量给学生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实践表明,坚持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才能有效地防止地理学困生日益落后、积重难返现象的出现,才有可能稳步提高其学习成绩。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一种自动化的稳定行为。包括学生主动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主动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习惯等。表现为学习愿望积极、强烈;学习意志坚定、奋进;学习行为自觉、主动;学习过程活泼、轻松。这种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中方能形成。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要坚持严格规范训练。能否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否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都成为当今学生成绩差异的分水岭。所以平时教学应该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答题全面、有效性强,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即①先读题,把有效的信息画一画;②根据图例看图,从图中解读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题目问什么,应该调用教材哪部分内容,题干、图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据分值思考采分点,用规范、正确的地理语言,突出关键词,进行组合答题。学习品质通过学习行为表现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其中部分的是相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以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训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常抓、反复抓,切忌一曝十寒。

4.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家长和教师的品行如何,对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教品对学生的学品影响更大。教师、家长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给学生以熏陶感染,一定会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例如,进行“自然资源分类”教学时,为检测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教师提问“水稻和闪电分别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这时一位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起哄式地回答“它们都是可再生资源”,教师并未严加训斥,只是冷静地提醒注意题干下的条件限制,进而反问:“自然资源有哪些属性?”该生自信地回答“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此时部分学生已意识到水稻和闪电都不是自然资源,当然就谈不上是可再生或非可再生资源,于是该生颓然低下头。当然,有时这类自负的学生还需课后的化解工作使之口服心服,避免抵触情绪的产生。

又如,讲解有关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提到“对流层内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一结论时提问:“某地近地面气温为30℃,请问20千米高空气温是多少?”一学生很快回答:“-90℃”,这时追问道“对吗”,该同学还振振有辞地解释。“20千米高空,是否还为对流层?”直到这时,该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地理课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

转化有个性心理障碍学生的地理学习不是一日之技,而是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转化工作。在转化过程中,难免会困难重重,使他们受到一定挫折。作为地理教师,应不急躁、不灰心,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逐步达到基本的地理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学会面对挫折,让他们在坚持不懈中不断取得进步。

上一篇:争B冲A,走向成功 下一篇:“昼夜更替”疑难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