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价

时间:2022-08-29 01:59:30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价

【摘要】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 各30例。单纯放疗组给予全脑放疗40 Gy/20 f, 局部缩野加量14~16 Gy/7~8 f。放化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放疗第1天开始口服替莫唑胺75 mg/m2, 1次/d, 共25 d。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中位生存期、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有效率分别为86.7%、63.3%(P0.05);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7%、33.3%(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 可提高疗效, 不良反应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三维适形放疗;替莫唑胺;脑转移瘤;中位生存期;不良反应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132

脑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 约有30%~40%的恶性肿瘤在不同时期可能出现脑转移。临床上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 其自然中位生存期约为1个月[1]。有效的控制脑转移瘤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生活质量,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替莫唑胺主要用于控制脑胶质瘤, 近年来有研究将其用于脑转移瘤,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将放化疗综合治疗与单纯放疗相对比, 探讨脑转移瘤有效的治疗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了60例恶性肿瘤患者, 均经头增强MRI证实为脑转移, 其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42~72岁, 中位年龄59岁。原发部位:小细胞肺癌17例, 非小细胞肺癌15例, 乳腺癌11例, 胃癌5例, 结直肠癌6例, 肾癌2例, 宫颈癌4例。单发病灶18例, 多发病灶42例。神经系统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语笨拙、活动障碍等。排除条件:KPS评分

1. 2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脑三维适形放疗。行头CT扫描定位, 层厚2.5 mm, 勾画全脑(CTV)、脑转移灶(GTV)、眼球、晶体、脑干、视神经、视交叉等危及器官。常规分割, 2 Gy/f, 5次/周, 40 Gy/20 f后复查头MRI, 对于残留病灶≤2个的患者行局部推量至54~58 Gy/27~28 f。放化疗组自放疗第1天开始口服替莫唑胺75 mg/m2, 1次/d, 共25 d。必要时给予激素、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及止吐、护胃、护肝、升白细胞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期间观察记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全部放疗完成后1个月复查头增强MRI。疗效根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 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不良反应评价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通用毒性评估标准分为Ⅰ、Ⅱ、Ⅲ、Ⅳ级, 不良反应=(Ⅲ级+Ⅳ级)/总例数×100%。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缓解率指头痛、肢体活动障碍好转或消失。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中位生存期比较采用Log-rank法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全部放疗, 患者均出现Ⅲ级、Ⅳ级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后, 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可好转, 无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两组患者均完成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13.6个月。放化疗组有效率为86.7%(CR 6例, PR 20例), 单纯放疗组有效率为63.3%(CR 5例, PR 14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放化疗组为12.0个月, 单纯放疗组为9.1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年上升, 脑转移瘤患者也随之增多。不但缩短了患者生存时间, 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全脑放疗是多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 可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提高到4~6个月。近年来还出现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 但文献报道[2]SRT与全脑放疗结合, 仍有近50%的脑转移瘤患者死于颅内肿瘤的进展。放化疗综合治疗已被证明可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尤其是同步放化疗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替莫唑胺已经广泛应用于颅脑的恶性胶质瘤。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出现脑转移后, 血脑屏障已被破坏, 利于药物通过。同时替莫唑胺本身可通过血脑屏障, 有体外研究认为替莫唑胺与放射线协同作用将增加细胞毒性, 有放疗增敏的作用, 而放疗可开放血脑屏障。这些都为替莫唑胺与放疗的联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并且替莫唑胺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低, 0.05), 且没有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延误治疗, 表明其安全可行, 患者可耐受。中枢神经系统缓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病灶缩小后症状并未明显改善, 考虑与神经组织长期受压坏死有关。

综上所述, 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疗效满意, 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对放疗手段、放疗剂量、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等因素的深入研究, 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有望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魏, 张兰凤, 肖娜, 等. 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观察. 河北医药, 2013, 35(15):2307-2308.

[2] 陈秀军, 肖建平, 李祥攀, 等. 立体定向放疗与全脑放疗在多发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1):1-5

[3] 毕卓菲, 刘宜敏, 何艳, 等. 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价.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4):415-418.

[4] 李颖, 房晓萌, 姜达, 等. 脑转移瘤患者治疗的理想模式探讨. 肿瘤学杂志, 2014, 20(11):930-935.

[收稿日期:2015-01-14]

上一篇:固本通脉汤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中药薰洗配合功能锻炼在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