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其他皮肤病

时间:2022-08-28 11:01:57

小儿其他皮肤病

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以表皮增生为特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病程慢性,易复发。男女老少均可发病,曾有婴儿患病的报道。儿童患银屑病主要为寻常型和脓疱型。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本病是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疾病,免疫介导为其主要发病机制。

病因 ①遗传因素:经人口调查、患者家系追踪观察及HLA研究均支持银屑病的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约为1096~17%,且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已确定银屑病某些易感基因位点。②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诱发银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感染一直被认为是促进和加重银屑病的主要因素。如点滴状银屑病发病前常有扁桃体炎病史,经消炎治疗后病情可好转。⑧免疫因素:经研究发现,在银屑病皮损部位的浸润细胞中主要为T细胞。推测皮损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IL―1、IL―6、IL-8,IFN-r等)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生,促进并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表现 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和红皮病型,其中寻常型占99%以上。儿童银屑病以寻常型为主。

寻常型银屑病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呈点滴状散在分布,渐扩展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轻轻刮去鳞屑见有淡红色小儿其他皮肤病半透明的薄膜,称薄膜现象;继续刮去此膜则出现点状出血,称血露现象。此时,如有外伤或针刺在受损部位可出现与原发疹相同的丘疹,称同形反应。此为进行期;病情稳定,基本无新发疹,炎症减轻,而鳞屑增厚,称静止期;皮损缩小呈环状或半环状,炎症基本消退,遗有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称消退期。

皮损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头皮、四肢伸侧(尤其膝前肘后)多见,常对称分布。头皮损害可将毛发分割成束状,但无脱发。甲部可见甲板多数散在顶针状点状凹陷。自觉瘙痒或不痒,全身健康一般不受影响。

诊 断 寻常性银屑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小儿头部损害应与头癣鉴别,后者有接触传染史、脱发、断发,真菌镜检可见孢子及菌丝可以鉴别。

治 疗 全身治疗:对发病前有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者,应给予消炎治疗。同时可酌情采用免疫调节剂。维生素A\维生素B12可用于儿童点滴状银屑病:也可用维生素CH服或静脉滴入。局部治疗:小儿皮肤薄嫩,外用药物应谨慎(尤其进行期),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外用药,如5%硼酸软膏,皮损面积较小者可用低效糖皮质激素霜,短期外用。

小棘苔藓

本病又称小棘毛发苔藓、小棘角化病、小棘毛囊角化病。好发于儿童,以男性儿童为多见。

病 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维生素A缺乏、遗传有关。但均未被证实。

临床表现 特征性皮损为针头大小,顶端有坚硬丝状角质小刺的毛囊性丘疹。常群集成片,但不融合,触之坚硬刺手,对称分布于颈部、躯干及四肢伸侧。无自觉症状,数月后可自然消退。

诊 断 根据有丝状角质小刺的毛囊性丘疹及好发部位,结合病理改变,诊断不难。

治 疗 口服维生素A、E。外用3%水杨酸软膏或迪维霜。

光泽苔藓

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丘疹性皮炎。具有特殊光泽的微小丘疹样损害。大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年,据统计半数以上

病 因 目前认为本与扁平苔藓、结核病有关,尚缺乏确切的论据。

临床表现 特征性皮疹为针头大小、淡白、粉红或肉色、发亮、坚实的扁平丘疹。孤立、散在或群集分布,但不融合。皮疹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最常见于、下腹部、前臂及胸部等部位,可有同形反应现象。个别病例,口腔黏膜受累,可发现灰白色扁平丘疹。无不适症状,数年后可自然消退。

诊 断 根据具有特殊光泽的坚实小丘疹和好发部位,容易诊断。

应与扁平苔藓鉴别。后者丘疹呈紫红色,好发于腕屈和肢内侧,且有瘙痒,组织学上也较易鉴别。

治 疗 本病无自觉症状,且病程有自限性,因而大多无需治疗。发生于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

白色糠疹

本病又名颜面单纯糠疹。是发生于儿童面部浅表性鳞屑性色素减退斑,可自行消退。

病 因 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系非特异性皮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风吹、日晒、皮肤干燥可促进本病发生。

临床表现 发病与季节有关,多春季发病。好发于儿童面部,少数可波及颈、上肢、肩部等处。皮损为圆形、椭圆形,淡白色或淡红色斑,大小不等,边缘不清,表面干燥,常有灰白色少许细小鳞屑。多无自觉症状。慢性病程,可自然消退,但可复发。

诊 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需与白癜风区别,后者白斑明显,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无一定好发部位可以区别。

治 疗 可自行消退,一般不必治疗。可用润肤霜或维生素B6霜。

过敏性紫癜

本病又名变应性紫癜,亦称舒―亨综合征。是侵及皮肤、内脏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的过敏性血管炎。血小板正常,可伴发腹痛、关节痛及肾损害。

病 因 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常见的致敏原有药物、食物,细菌、病毒、真菌、昆虫及其毒素等,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血管,引起广泛的毛细血管炎。由于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增加而发病。

临床表现 起病先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继而四肢伸侧发生针头、米粒大小瘀点,对称分布,以小腿伸侧为主,重者可波及上肢、躯干。2~3周皮疹由暗红变为褐色而消退。一般无全身症状。仅有皮疹者,称单纯性紫癜或皮肤型紫癜。紫癜伴发腹痛、腹泻,甚至便血者,称腹型紫癜。紫癜伴有关节疼痛、肿胀者,称关节型紫癜,紫癜伴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肾损害者,称肾型紫癜。上述各犁可合并存在,称混合型。本病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因子均正常。血沉快,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病程约4―6周,但常复发,病程长者可达1―2年之久。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发于春秋两季。

诊 断 根据典型皮损、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易于诊断及其分型。

治 疗 尽量寻找原因、清除病灶、抬高患肢。抗感染及抗过敏治疗:对腹型和关节型紫癜可用糖皮质激素:肾型紫癜宜加用免疫抑制剂。对症处理:发热及关节疼痛者可用镇痛解热剂;出血较多者可少量多次输血。口服维生素C、钙剂及卢丁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及制止血液渗出。

寻常性鱼鳞病

鱼鳞病俗称鱼鳞癣,中医称蛇皮

癣,是一种以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或蛇皮状为特征的角化异常性遗传性皮肤病。包括寻常型鱼鳞病、性联隐性鱼鳞病、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症、板层状鱼鳞病、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等。现将比较常见且与婴幼儿、儿童有关的寻常性鱼鳞病介绍如下。

病 因 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多在1~4岁小儿发病。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尤其小腿伸侧最为明显,屈侧及皱褶部位很少累及,对称分布。典型皮损为淡褐色至灰黑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如鱼鳞状。由于患者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皮肤粗糙干燥,有细碎的糠样鳞屑,又称干皮症。病情冬重夏轻,一般无自觉症状,青春期后症状常减轻。有的患儿可伴有掌跖角化症,在背部、上臂及股伸侧可有毛囊角化。

诊 断 根据幼年发病、特征性皮损及家族史诊断不难。

治 疗 无特殊治疗方法,以滋润皮肤为原则,如10%尿素霜或0.1%维甲酸软膏等。重症可服维生素A或维甲酸类药物可缓解症状。

先天性血管瘤

本病又称皮肤血管瘤,为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据国内6所儿童医院统计约占良性肿瘤的36%。虽属良性,但常给患儿造成不同程度的毁容或功能障碍。

病 因 属先天性疾患,系由胎儿期成血管组织畸形或原有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致。临床一般分为3型。

草莓状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单纯性血管瘤。呈鲜红色,为1个或数个半球状、分叶形肿物,质软,高出皮面,边界清楚。好发于颜面、头颈等部位。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3―5周出现,发展快,多在l岁内长至最大限度,并开始退化。约70%一80%病例在5~7岁全部或部分可自行消退。本型可伴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可在出生时存在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面部或四肢,也可累及口腔等处。为红色、紫红或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状或结节状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不清,扪之较软,呈海绵状,偶可溃破感染形成溃疡。皮损如发生于婴儿时可伴发血小板减少和紫癜;如累及消化道可引起慢性出血和贫血。一般无自觉症状,但自行消退的可能性较少。

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出生时即存在,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鲜红色或紫红色斑,少数皮损表面呈结节状突起,边界不清。好发于面、颈部,也可侵及口唇或口腔黏膜及其他任何部位,多单侧分布。婴儿期发展迅速,以后逐渐缓慢,但可伴发其他血管畸形。

除上述3型之外,由两种类型血管瘤同时存在,而以一型为主者称混合型血管瘤。

治 疗 血管瘤治疗方法较多,可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鲜红斑痣可采用585nm或595nm的脉冲染料激光,但需要多次、较长时间治疗。四肢损害可用冷冻、放射性同位素治疗。

单纯性血管瘤因多数可自行消退,故有人主张采取“等待观察”,待其自消。对生长快者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或冷冻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治疗方法同单纯性血管瘤。硬化剂瘤体内注入、手术切除。对发展迅速、损害巨大、累及重要器官(眼、口、鼻、或外阴)功能者,在医生指导下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用药期间应注意不良反应。

痱 子

本病又称粟粒疹,是在高温潮湿条件下,汗液大量分泌而排出不畅引起的一组皮肤病。

病 因 在高温炎热环境下汗液浸渍,角质层过度脱脂及表皮存在的细菌繁殖均能导致汗孔阻塞,汗液排出受阻,甚而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周围组织,潴留于皮内而产生丘疹或水疱。

临床表现 根据皮疹形态和发疹部位,可分下列数种。

白痱:又称晶形粟粒疹或晶状汗疹,本病常见于新生儿,最早可发生在出生后第二天,汗管阻塞部位最为浅表,在角质层。皮损为粟粒大小丘疱疹,疱液透明,疱壁正常皮色,壁薄易破,多见于前额、颈部、胸背上方、上肢前臂屈侧等处,一般不痒。

红痱:红痱又称红色粟粒疹,为汗液潴留在真皮内引起,疱疹呈红色,不易破,有痒感。常在出生1周后发生,亦可见于儿童。当气候凉爽时可自然而愈。好发于颈、胸、背、肘窝、胭窝以及儿童头面部。常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另外,尚有脓痱,又称脓疱性粟粒疹,在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浅在性小脓疱,细菌培养无菌生长。深部粟粒疹为阻塞的汗管在真皮与表皮交界处破裂和汗液溢出所致。常见于热带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

防 治 夏季室内应通风降温,减少出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轻症仅需局部治疗,洗浴后扑以痱子粉;重症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扑尔敏,脓痱可应用抗生素治疗。

上一篇:青春期妇科门诊病人3148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纳络酮治疗戒酒硫样反应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