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消费支付相关安全问题探讨

时间:2022-08-28 04:09:52

电子商务消费支付相关安全问题探讨

1、引言

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丰富商品和便捷服务的同时,传统交易中的纠纷和风险并没有随之解决,相反,网络的虚拟性、即时性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1,2]。本文共从5个方面分析电子商务消费支付相关安全隐患,希望对于今后电子商务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2、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威胁

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给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正如美国学者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社会里”,“社会中每个人所拥有的个人隐私正在消失”。在传统的交易关系中,经营者与消费者往往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以一般不会询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没有必要了解个人信息。但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个人电子商务活动则完全不同,消费者为了完成交易和接受服务,必须向其注册的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相关个人信息,注册网站再将信息反馈给经营者,而且消费者在网络登录情况、信用记录等也全然被网站或经营者了如指掌,然而这些信息往往又未经消费者许可甚至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储存、处理,因此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3、消费支付安全存在风险

任何交易活动,支付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中,支付过程都是在经营者提供的场所内进行,经营者有义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支付环境。消费者与经营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而实现货币的支付结算。其中使用的支付工具不论是现金还是票据,都是有形的,在安全性、不可否认性上有较高的保障。当然也具有效率低下、成本高等缺陷。

由于电子支付过程都是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的,因此消费者对支付过程安全性、保密性、稳定性大为担心。事实上,窃听、伪造、篡改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消费者支付安全面临潜在风险。这种风险可分为系统与网络安全风险和通信与交易安全风险。

(1) 电子商务中支付环节存在系统与网络风险。系统与网络风险主要表现在:(1)系统软件的安全性风险,包括使用操作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漏洞;(2)防火墙的安全性风险,包括产品自身的安全隐患、设置错误、以及来自网络用户的安全威胁;(3)破坏数据风险,主要指非法进入者增加、修改或删除有关信息造成系统崩溃或资料篡改,造成用户损失等;(4)传播病毒风险,主要表现在破坏者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给银行和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2) 电子商务中支付环节存在通信风险。通信风险主要表现在: (1)假交易指令,指假冒者利用客户疏漏,以客户的名义发出交易指令;(2)否认交易可靠性,存在于交易者抵赖所做的网上交易或操作,造成银行损失;(3)信息泄露或丢失,指敏感信息(口令、账号)由于泄露,对用户资金造成威胁或客户资料被竞争者所得:(4)用户交易缺乏安全,主要包括密码或私钥被窃取等情形;(5)通信不安全,一般指网络通信协议软件本身缺乏安全性。

电子支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易"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从顾客输入订货单后开始到拿到销售商店出具的电子收据为止的全过程仅需5到20秒的时间,效率之高让人惊叹。然而,凸显的支付风险问题越来越多地阻碍着电子支付的进程。电子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了影响消费者安全权和发展电子商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 商品交易履行安全问题

商品交易安全,也可以说是商品交易目的的实现安全。本文所指交易安全存在隐患主要针对不履行和迟延履行。消费者通过网络订购商品,除了数字化商品,大多数情况下经营者不可能在线履行,都要通过商品配送体系来完成,通常都是消费者将货款预先支付而后经营者将货物配送给消费者。因此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一般都涉及六个直接关系主体:客户、商户、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结算机构、通信机构和配送机构。后四项属于网上购物特有的中间环节。这些主体的参与,改变了原有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单一性,带来了权利义务的增加和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也给电子商务中商品交易安全的实现造成了障碍。

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速度慢或者所购之物缺货或借故其他原因,经营者常常不能按时交货,并且不履行或者不及时履行通知消费者缺货等信息的附随义务,漠视消费者的权利。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就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消费者通过网上订票系统订了一张北京奥运会门票,由于经营者的迟延履行,当消费者收到门票时奥运会早已经结束。迟延履行导致交易目的完全落空。另一方面,除了迟延履行外甚至有些经营者对交易行为本身进行否认。在我国,有媒体曾报道“当当网上书店”存在不履行和迟延履行的问题。

5、商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方面,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与网上经营者并不见面,也不能亲身感受到商品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经营者公布的网页信息了解有关商品和服务的具体情况。诚然,消费者可以借助即时通信工具(如淘宝旺旺)适时沟通。但是,这仍然对消费者不利。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购买到存在瑕疵甚至缺陷商品的案例仍然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主要依赖于消费者的收货时验证环节。然而收货验证不利于消费者的情形是显而易见的。快递公司数量多,缺乏统一的送货规则,区域不同公司不同素质也良莠不齐。有些快递公司就会要求消费者在快递单上签收以后才能拆封验证。而消费者一旦签收则意味着快递公司的送货服务已经完成,即使出现问题也只能找经营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也只能自己承担后果。

6、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安全权救济渠道问题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运行平台进行的商务活动,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全球性打破了疆界的界限,并动摇了在传统社会里在地域基础上形成的司法管辖基础。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地理界限消失,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隐藏真实的身份和地址,比如人们调侃所说“没有人知道电脑对面是一只狗”。这就使得电子商务中纠纷发生后关于经营者具体信息很难确定。电子商务的随机性和全球性使几乎任何一次网上活动都可能是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因此发生的纠纷就可能涉及到不同国家的与居民。从而可能造成司法管辖权难以确定。

在实践中,由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证据意识不强忽略了证据的收集和保存。从而导致出现纠纷时难以举证。电子商务中消费合同一般以“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签订过程中消费者与经营者并没有真正的“面对面”的协商过程,往往是网上经营者预先制定格式化的条款,而消费者只能在此条款上表示接受与否,合同的要约和承诺的意思表示本身是分离的。而且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意思表示往往存储在电子商务经营者或者网络运营商处,这同样给消费者举证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对于电子商务交易中发生的纠纷,在法律适用同样难以选择。电子商务的全球性,没有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以网络为依托,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网站的用户进行交易,有时一笔电子商务交易可能涉及到几个国家或地区。各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水平和保护程度均有较大差异。法律适用难以选择。

上一篇:几种常用的Internet个性化信息检索技术的探讨 下一篇:对防火墙应用技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