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审判与和谐社会构建

时间:2022-08-28 03:05:50

公开审判与和谐社会构建

【摘要】法院公开审判,是公正审判的要求,更是公民知情权的要求。本文结合公开审判的某些特点和不同角度分析公开审判制度。

【关键词】公开审判;和谐社会;法官

一、公开审判与社会的关系

公开审判是社会革命的一个部分。反之,正如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专制社会的的特点是恐怖。专制主义加强,开放的公开审判会随之成反比的减少,司法专断化。二战时候越来越多的军事法庭取代一般的诉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专制要求服从,要求效率。而所谓的民主公开对专制者来说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封闭的审判给人带来恐怖感和神秘感。

中国古代一直是秘密的诉讼,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晚清被迫接受洋思想,有沈家本为主先后修改改革了法制和司法制度,完成了各种诉讼的草案。我国才有了最雏形的公开审判制度。虽然随着革命的进行,草案没有正式颁布,但这一行为已经在我国秘密审判制度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句号!而公开审判在此时又得一名—文明审判,在我国司法制度史上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二、公开审判与媒体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革新把世界推向一个民主的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人们可以不受以往时间或地点的限制,随时获取新闻和信息。公正审判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被推向一个更加公众化,直白化,甚至民众化的极端。

媒体的过分介入,让公民了解案情的同时,过分的报道和介入从而导致司法不得不顾及民众的感受,形成媒体对司法的负面影响。而为了避免这种干涉公正审判,有些地方禁止媒体对案件的介入。媒体在司法中的身份是监督者,为何演变成了裁判者?如何还原媒体的初始角色?

媒体本质是给民众提供知情权实施的平台。审判公开是保障知情权的必然要求,公开审判前提下,记者作为自然人公民的身份对案情做出客观报道,确保公众对案情内容和判决结果有充分的了解和监督,积极有效地实行宪法赋予人们的政治权利。媒体的报道应该保持冷静客观,不能把个人情感过多带入。这样才能积极正面的在公开审判中行使监督权。

三、公开审判与民众期待的关系

最近各种案子一旦被网络关注,法官的审判权就会被民众的目光高度瞩目,从药家鑫开车持刀杀人案到开车泼汽油再到“我爸是李刚案”。是否照顾民众情绪,民众的期待,是法官原有审判权面临的极大挑战。如“我爸是李刚”案,案情其实很简单,但一涉足网络和民众,交通肇事罪就差点被民众期待成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起刑点一下从可能只是几年的监狱一下到了最低十年的起刑点,公民期待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义的,但公民期待很大一部分是盲目的。

四、公开审判在现实中的落实

如何将公开审判在现实中落实,涉及到两个方面的落实,分别法律上的现实和实践基础上的现实。公开审判制度在法律上的落实,体现了我国在制定程序法上是否严谨的可以将人权等理念性的概念以法条的形式表露,而不是法条如空洞的摆设。公开审判在现实中的落实,体现在人文关怀下,法官是否能运用法律,还原事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等各种方面。法律现实的落实是实践落实的前提条件,实践落实是法律现实落实的导航。

五、公开审判的特别规定与社会和谐

无但书的法律是不完整的法律,是专制的法律。正如所有文明法律一样,公开审判制度有不少特别规定。例如在刑诉法中规定未成年人14-16周岁的刑事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18周岁的刑事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因为对未成年人应当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但对于“一般不公开”司法实践中,是否公开审理在无相关规定情况下,变成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下的内容。不排除拿典型的个案进行杀一儆百的做法,这样做法不利于未成年的保护,不符合公开审判最本质的要求。

如果一味的在未成年犯罪中保持不公开审理,能否公正审判作为一个悬殊的答案,在保护未成年的同时又使审判失去了公众的监督。未成年人遭到武断的判决成为可能。

我们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少年事件处理法》的规定。该法第68条规定,“审判得不公开之。少年当事人之直系尊亲属或其监护人,请求公开审判者,法院不得拒绝。”在是否公开审理的问题,法官的主导角色让渡给当事人的直系亲属或监护人。不仅最大程度上照顾了未成年人的感受而且真正落实了公开审判的最初要义。也达到了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燕焱.从美国高尔特案看我国未成年人案件不公开审判原则.中国法院网,2004年6月17日

[2]高一飞.论数字化时代美国公开审判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0(10)

[3]曹前前.公开审判的多维透视:权利抑或权力—从诉讼法的性质看公开审判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1(2)

[4]武延平.论公开审判.中国学院期刊合集,1994—2010第47页—第49页

作者简介:

黄晓颖,(1985.1—),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沈阳师范大学2010级法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立法学。

上一篇:浅议假发票防治机制的构建 下一篇:我国小额诉讼程序配套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