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措施

时间:2022-08-28 12:39:03

论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措施

摘 要 文章首先指出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指出高校道德教育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措施:注重学生实际需求,道德教育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关注高校学生的人格完善等。

关键词 高校 道德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s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WEI Guoqiang

(College of Marxism,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pointed out the need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n that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and on this based on th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measures: focus on the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goals to there operability, strengthen social ethics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Key words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measures

1 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与人才培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状况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学生在当前社会状况的影响下其人生观的选择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得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但是观察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现状,却发现仍有不注重道德教育的问题,因此,高校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应该按照高校学生道德形成的规律,把道德教育的要求同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结合起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和辅导,以此来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任务不应该只是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各种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校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因为只有这样,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更加有力地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2 高校道德教育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道德教育取得的成就

当前由于高校改进了道德教育的方式,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改善,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改善,道德行为体现出主动积极的面貌。同时,由于高校学生提高了社会公德观念,所以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公共生活中,也能够做到为他人着想。高校学生关注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加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在思想上要求进步,行动上更严格要求自己。高校学生的志愿活动就显示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怀,它能够号召其他学生当他人急需帮助和处于困难的时候,应该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同时,为了顺应现代社会对道德素质的要求,高校学生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化修养。此外,爱国主义在高校学生中也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当前高校学生已经提高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树立了正面而积极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高校学生不但拥有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也能够采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继续改善,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注重品德养成。

2.2 高校道德教育的不足

第一,道德教育缺乏具体目标。高校道德教育的某些目标定位有些理想化,在制定道德教育目标时,没有结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实际状况进行考虑,也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是尝试着将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到一种理想的状态,这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道德教育目标承担着较多的内容,从而使得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内容空洞和效果不佳的问题,进而影响了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第二,道德教育内容和高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实践中如果高校道德教育内容没有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那么道德教育就不能建立起一个教育环境,也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同时,道德教育内容偏重于原则化,部分课程很少仔细讨论大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这也使得高校学生不是很容易接受高校道德教育。此外,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大多偏重于理论性,没有特别侧重于生活中的实际,减少了高校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

第三,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相对比较滞后。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面对高校学生复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道德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地改变,但是由于“对自身内容进行更新的幅度和速度远远不够”;①这样实际工作中,就存在着对适合时代气息的新事物很少引入,对生活中存在的新问题也很少进行深入地分析;所有这些使得高校道德教育很难适应当前教育工作的要求。

第四,教学形式不是很注重参与性。当前高校德育教师因为受学校条件和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偏重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常常采用课堂讲解等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仅关注知识的讲解,缺少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了解,没有考虑学生思想的变化,也没有考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而只是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来教学,因此,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就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这既不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五,道德教育形式简单。高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可是,一些德育工作者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将学生带入到道德教育的现实场景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这就使得道德信仰不能引导道德行为,以致于学生的实际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成效,也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

3 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3.1 注重学生实际需求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着理想化的情形,没有考虑学生的现有道德发展程度和实际需求,鉴于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高校应该对道德教育观念进行创新。这就要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就应该着实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应突出日常生活性,应该来源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要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在教学中应注重与社会的联系,要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真实体现学生的实际需要。此外,要鼓励高校学生从生活和身边做起,经过各种方式,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教育内容,并且能够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交流,从而使得高校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主动接受道德教育。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加全面地改善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

3.2 道德教育目标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活动,当前道德教育是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推动受教育者道德完善为目的,特别是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培养。所以目前制定高校道德教育目标时,应该确立道德教育的新观念,要按照学生的特点以保证其实际可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要满足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生活需要。针对高校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应该分阶段建立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目标,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只有满足了高校学生的生活要求,才能使高校道德教育进展顺利。

3.3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正常发展的种种规范,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同时也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主要部分之一。当前提高高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就要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作为社会文明的象征,社会公德是大学生至少要具有的道德品质。培养高校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也依赖于外部的教育。此外,也要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新理念,要规范社会公德教育的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工作。

3.4 关注高校学生的人格完善

目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这就要求高校针对高校学生及其学习阶段的特征加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并且满足高校学生思想发展要求的内容,以唤起高校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这就要教育高校学生养成自己健全的人格,要注意团结合作等。同时,为了完善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也要对高校学生进行理性教育,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学生也应学会保持健康的心态,应该懂得理解和关心别人;此外,也要对高校学生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教育,以指导学生养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5 应用引导的方法

新形势下,高校道德教育要学习和借鉴现有的经验并且加以学习和改进,从而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在实施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育方法,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道德教育可以使用引导的方法,要使用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具体的生活事实,采用积极引导的道德教育方式,帮助高校学生接受所教授的思想道德观念。要使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案例,让高校学生可以具体地分析问题,以不断增强其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3.6 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

目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要以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要联系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建设具有本身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要以创新的精神,分析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加以教育。要联系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使得道德教育拥有更大的说服力;此外,也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考虑,使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以期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3.7 充分使用课外资源

为了巩固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成果,可以开发课外课程和活动,这就要求在关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课外资源的研究和运用,高校在开发课外资源时应该更多地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要运用好高校德育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如班会和“第二课堂”等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工作,从而将高校道德教育的视野从课堂扩展到课外。

总之,改进高校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解决好目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新问题要依赖于科学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合理的内容,因此,要在全面了解高校道德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认识到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不足,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道德教育方式,努力培养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得高校道德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效。

注释

① 岳秋丽.新时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析[J].今日科苑,2010(20).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郭乃力.浅谈高校德育工作[J].社会科学家,2006(4).

[3] 曹有光.当前高校德育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江苏高教,2011(1).

上一篇: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德育作用分析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