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动漫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08-28 11:39:39

校企合作下动漫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动漫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传统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弊端,导致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创新能力。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动漫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动漫市场―项目―产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能力两个闭环,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对动漫专业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促使动漫人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推动我国原创动漫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 动漫人才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14-02

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信息化、自动化和科技化快速推进,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起来。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一系列动漫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了动漫产业发展环境,更推动了动漫产业发展。纵观动漫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可以看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动漫人才直接决定了动漫作品的市场占有率,高校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漫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动漫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对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动漫产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

动漫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其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电视、报刊、动漫图书等动漫产品的设计、制作、出版、销售等以及衍生的一系列相关产业,如卡通制品、动漫玩具、服装和服饰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从运行过程来看,动漫产业以“创意”为核心,涵盖了动漫创意的设计,动漫内容的生产开发,动漫作品的播映出版以及动漫衍生品的制作发行和销售等的一整套产业体系,是一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价值中,处于两端的创意设计和销售环节的附加价值要大,处于中间的生产开发环节的附加价值是最低的{1}。动漫创意形成与设计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是动漫产业发展的起点和原动力,而创意的源信息来自人的灵感和思想,这就需要动漫人才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其核心是思维创新。创新的实质是以前人的成果为依托,创造出有利于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能力则是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2}。作为创意性产业,动漫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动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将动漫产业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出台政策对中国动漫产业大力扶植,原创动漫产业重新兴盛起来,并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国产动画片产量仅为4000多分钟,而2011年达到了26万多分钟,同时还有24部国产动漫电影推出,中国动漫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现在,动漫产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12年中国动漫产业的总产值接近760亿元人民币,相较2011年增长了22.2%,比2009年翻了一番,连续三年平均增长27%。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快速成长,中国动漫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仍然较低,2012年动漫产值约折合120亿美元,而日本的动漫产值则达到1200亿美元。从国内动漫内容消费市场构成上来看,中国原创本土动漫产品占比仍然较低,只占11%。而日本动漫产品则占据我国动漫消费市场60%的份额。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动漫产品模仿性较强,原创不足;缺乏本土性特性,无法根植于民族文化创造有生命力的故事。因此,中国动漫发展的重点是提高中国本土动漫产业实力,提升中国原创动漫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这就需要加强对动漫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二、校企合作培养动漫人才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高校动漫人才培养的弊端。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高等学校设立动漫专业进行学历教育。高校教育主要通过制定培养方案、开设理论课、实践课、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完成对大学生的四年制学历教育。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艺术修养等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选用的课本知识陈旧,无法跟上快速更新的动漫技术和动漫知识,学生变成过时知识的“存储器”,缺乏发现问题和探索思维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大多偏重于动漫理论和技术课程,而艺术修养、影视欣赏、文学赏析等人文课程不做安排或者设为选修课程。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选修课就是混个学分的课,没有人真正去学习,这导致学生的情操、艺术修养得不到提升,对本土文化更无从领悟,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不到培养。这些问题导致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学校每年输出大量的毕业生却无法满足动漫市场的需求,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以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无法满足我国提升原创动漫的需求。

2.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创新能力包括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预见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受到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学校内外的创新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3}。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求有创新思维的引导,又要求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在灌输基本的动漫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将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最新知识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反映到学校教学中,保证学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接轨。通过校企合作,整合双方资源,共同设立研究项目,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研发和制作,为学生提供动态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不但可以让高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不断修改培养方案,避免出现动漫专业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之间“货不对板”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使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三、校企合作下动漫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模式起源于美国,美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迅速提升,单一的校园环境办学模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该模式有三大特征:(1)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资源和环境;(2)符合教育基本规律;(3)培养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4}。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本文构建了动漫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该培养体系从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入手,将创新教育引入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实习校企双赢,具体见图1。

本文提出的动漫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形成了动漫市场―项目―产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能力两个闭环,并且相互呼应,共同以学生为核心提供服务。

1.第I部分强调了动漫市场人才需求与学生人才供给之间的动态协同关系。当前高校的动漫相关专业,能够较为系统地培养动漫人才,注重动漫创作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但对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方面明显具有滞后性。通过动漫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深度校企合作,能够将动漫企业的市场需求最迅捷和准确地反映在高校的动漫人才培养方案中,促进高校对动漫相关技术热点的研究。通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整,传递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实验设置等环节,把校企合作最终落实到教学为中心任务上,使高校在动漫人才培养方面始终与市场保持一致,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

2.第II部分,描述了以创新性训练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动漫人才的基本框架。其中,项目导师制的实施、先进动漫实验室的建立、创新性训练项目的开展,是该框架进一步落实细化的关键。

整个框架以动漫相关专业的学生为核心,从动漫企业引入实际动漫项目,在专业教师的参与之下,进入动漫专业实验室后,以创新性训练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为若干个不同的创作小组,包含创意、编导、技术、组织管理,最后拿出完整的动漫成果。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对动漫成果进行指导和点评,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实践锻炼,而且能从项目中发现更多需要掌握的实际经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通过投入教师资源,使教师准确把握动漫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更新动漫行业技术需求,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成为双师型人才提供了实现路径;通过动漫专业实验室,学校投入技术资源,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使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层面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3.第III部分,描述了校企合作下动漫人才培养的成果。创新性训练,使学生在不脱离学校教学环境下,依靠给定的教师资源和技术资源,就可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升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另一方面是动漫人才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包含了高校学术性要求和企业技术性要求。在此过程中,参与创新性训练的学生社会型转变,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了工作经验,提升掌控自我发展轨迹的自信心。另外,通过创新性训练形成的动漫产品,可以交付给动漫企业,提升校企合作的利益契合度。

四、结语

信息技术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动漫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发展空间。动漫人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动漫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结合新时期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对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将具有产业深远的影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培养研究》(GBB121302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面向在线互动媒体制作的云计算网络设计服务系统》(2012BAH66F0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BC1213122)]

注释:

{1}余建形.微笑曲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5(9):86-88

{2}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16-122

{3}王献敏,袁建勤,康健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17,17(4):3-4,15

{4}周幸子.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定位分析[J].美术大观,2013(3):13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第一作者简介:彭晓英(1975―),女,1975年生,山东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责编:若佳)

上一篇:法治与改革大视野下的遗产税走向剖析 下一篇: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