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学生学风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8 04:37:02

关于普通高校学生学风的几点思考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石和灵魂,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风是学校灵魂的直接反映,是学校治学精神和学习氛围的直观体现。但随着网络的全面普及和社会浮躁之风的盛行。学生学风特别是高等学校学风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随着形势变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重新定位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一、高校学风的概念与内涵

学,指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学习;风,指具有指向性和渗透性的风气;学风,即指学习的风气①。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②。

二、高校学生不良学风的基本表现

(一)学生缺乏学习目标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目标基本明确,突然过渡到大学阶段,加之相当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够,在进入大学后的过渡调整期内,没有找到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直接导致学习散漫,另外大学提倡自由,自主学习的整体氛围,往往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的习惯,甚至在考试中作弊,不去尝试理解专业方向,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缺乏怀疑批判精神

大学更应提倡怀疑主义的精神,但学生角色和思维转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部分学生依旧像中学阶段一样,迷信教材,一切以教材为准,不愿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三)内心浮躁,缺乏理想主义精神

自媒体和信息爆炸时代,网络和社交平台中充斥着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浮躁风气。学生进入相对中学阶段较为自由和宽松的大学环境,对人生价值缺乏深刻的思考,对梦想与人生愿景缺乏关注,被现实主义、功利主义、浮躁之气、速成主义绑架,缺乏理想主义情怀。

(四)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与集体

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仍然以自我为中心,漠视集体与组织,漠视他人,不参加班级和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在宿舍生活区,不讲卫生,宿舍矛盾频发。

三、影响高校学风的因素

学生是社会和学校的一份子,高校学风的形成,微观来看是每个学生学习风气叠加而成,宏观角度看,则是整个社会和高校本身某些方便的直观反映。所以高校学风的影响因素至少要从学生个体本身、学校管理和教学风格以及社会风气三个方面阐述。

一是学生个体方面,如前文所述,学习目标不明确是最大的原因之一,这也导致到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特别是在适应阶段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是学校管理与教学风格方面,在大学期间有些现象能特别反映课堂对于学生学风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或是教师控班能力很好,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或是教师本身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很吸引同学,学生迟到率和旷课率很低,上课状态也比较好,学习兴趣浓厚。反之,也有部分课程由于教师准备不足,上课枯燥、古板,对学生要求不高,这样的课程学生的到课率就相对较低,迟到早退现象也比较突出。同样一个班的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习中会呈现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

三是社会风气方面,我国改革开放至今不过三十多年,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全面覆盖,自媒体盛行,信息爆炸、娱乐至上的今天,通过舆论渲染,网络鼓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直接影响了我们这些缺乏独立性和独立深度思考能力的当代大学生。

四、学风建设的举措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时候,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师要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中国梦为指导,让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分析自己自身和环境要素,细致客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也具有显著作用。

(二)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乐学好学,知行合一

另外学校作为管理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爱上课堂,喜欢上课,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在课堂上能够有所收获,对学科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对于学科发展能形成基本的概念。

(三)完善学风监督、评估与奖惩制度

在以上举措的同时,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还应完善学风监督机制,形成配套操作性强的制度,做到实时监控和及时反馈,做到奖惩分明,有过必惩。让学生形成明确的规矩意识和纪律观念。课堂的基本规范是学风建设的底线。

五、结语

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发展的基石,学风建设需要全校师生以整体的观念出发去维护和提升,也需要科学的管理配套措施和灵活的宣传手段,良好的学风是对师生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是师生爱校荣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熏陶和强化学风也是学风建设的基本路径之一,需要全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3)

②金国峰.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的措施.《高教论坛》.2003(1)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下一篇:中职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