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男高音的声部构建

时间:2022-08-28 03:48:27

民族男高音的声部构建

[摘 要]民族男高音的声部构建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声部的教学与训练、声部曲目的选择、不同风格作品的搭配以及不同音区声部的构建等,增强在技术构成、训练的曲目和风格上的训练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声乐 男高音 声部 教学方法

近年来,通过电视大奖赛、区域性比赛、综合性比赛也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民族声乐歌手,但是民族男高音在各类赛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获奖的级别和获奖的人数总是靠后。在第七届金钟奖进入民族组决赛的十位选手中只有三位男生,最后只有中国音乐学院的吕宏伟获得了三等奖,第八届金钟奖上只有两位男高音进入决赛,中国音乐学院的黄训国获得三等奖。在十三届青歌赛决赛中也仅有两位男选手进入决赛。最近,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提出了“民族男高音教学方法”的专题讨论,可见大家都看到了民族男高音的教学需要急待提高的现实。

一、民族男高音演唱的技术构成

第一、民族男高音歌唱的呼吸要求是“深而饱满”。著名声乐教育家姜家祥说:民族声乐吸气分“闻(慢而多)”、“喘(快而多)、“补(慢而少)”、“偷(快而少)”,用气要“深、通、活”【1】。所谓“深”是指吸气要用口吸气,吸到横膈膜,是叹下气声音充分打开的感觉。所谓“饱满”是指吸气要吸下去,在稳和松的基础上足够支持乐句的歌唱,而且乐句的演唱要保持在打开腔体和叹下的状态中。第二、民族男高音在训练歌唱时所使用的发声练习和训练原理应有“针对性”。在训练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运用快慢各不相同的发声练习曲,一般而言在开始训练气息时一般采用最简单的下行三度、五度、六度的ya yi练习。快速的发声练习曲包括五度的跳音练习、六度的快速连音练习、九度的大跳加上弹跳练习。第三、民族男高音训练的机理要求是要以真声为主,讲究真假混合。具体要求是气息吸开、胸腔打开,上口盖抬起、上下牙的上下咬合。所谓真假混和的训练主要是指在歌唱的气息吸开和叹下状态下,将胸腔的真声打开和鼻烟腔构成的头腔的音色释放出来与真声加以混合,达到“松、通、亮”的效果。腔体打开后,以胸腔的“真声”基因为基点,结合头声的金属色彩,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辨”【2】,使声音状态“明亮、集中、饱满、悦耳、比例恰当”。当然,男女生混合的比例是各有不同的,男高音真假声比例大约是2:1,女高音真假混合的比例大约是1:1,男高音的训练和花腔女高音的训练比例基本相同。第四、民族男高音的咬字行腔的要求字正腔圆、字领腔行、咬字位置要高。咬字时要求脖颈与腰椎一条线、后腰顶起、上哼下叹、上下牙张合、以真带假,形成“通中咬、松中咬、似咬非咬;哼中咬、动中咬、清楚为巧【3】”的咬字诀窍。著名声乐理论家许讲真认为:“歌唱咬字一要拼合准,二要作形准,三是声调要准。汉字由1到4个音素组成,拼合规律是前后音内各自先拼合,继而前,后因拼后进入拖腔、首位阶段。强调咬字要以竖、厚、宽为主的作形咬字发音。指出歌唱遇到倒字时,要利用加上倚音的办法予以纠正”【4】。

二、民族男高音在发声和训练上的构建

第一、男生变声期前后声音的差异性。男生一般12岁至15岁进入换声的年龄,男孩换声后喉结突出、声带宽厚、会厌结实,音色变得浑厚结实。女孩换声后喉位圆平、声带细长、会厌狭长,音色依然清亮明脆。因此,男高音的自然音域比女高音是低五至八度的,男高音要想获得明亮优美的高音很不容易,这是先天的构造造成,也是后天的方法形成的。

第二、民族男高音换声问题的综合解决。在现实教学中大概有千分之一左右的男生是“婴儿会厌”,基本不用换声就能声音统一、圆润、明亮、集中,一般的男高音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和作品训练,积极锻炼舞台和演唱感觉,认真训练民族的风格和行腔咬字,最终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现实教学中有百分之三十的男高音属于比较好调整的换声点过渡的类型,只要在初学阶段多训练横膈膜的呼吸机能、多引导学生打开腔体咬字,运用气息配合上下牙的开合打开训练,一般二年左右时间的训练也能构建出通透、圆润、真假统一、明亮集中的声音。

就男高音训练的发声练习曲而言,在初始阶段最好选择慢速练声曲辅以横膈膜的保持气息的练习,打开胸腔、上哼下叹以真声的低音区色彩训练为主,效果会很好。就发声字母而言主要选择利于保持气息的ya、yi 二字为主,就方法步骤而言可以先选择比较简单的三度、五度下行换字发声练习,逐渐可以过渡到六度下行、八度下行、九度大跳下行等发声练习。就发声字母而言从ya、yi逐渐过渡到yo、ye、u等。

尽管每个老师训练男高音所用的发声练习曲或者发声手段与方法不尽相同,但是要达到的目的基本一致,就是一定要声音结实明亮、音区统一、咬字清楚,也要求共鸣比例适当、气息饱满、腔体打开,做到“字、声、腔”的完美结合与“声、情、韵”的最佳统一。

在初级阶段,教师要更多的注意良好歌唱习惯的形成,从最简单的站姿开始,要求两腿与肩膀同宽、站直站稳,脖颈与脊椎一条线,臀部提起、上下牙咬合,眼睛平视且炯炯有神,在气息上一定要求嘴巴吸气、舌头放平,声音叹下、真声的胸腔共鸣为主。当然,男高音尤其要注意的是字的训练,要从学唱的开始就贯穿咬字练习,在学习初大部分的学生的字头是不稳的、松弛的,这既与他们不稳定呼吸状况有关,他们站立不稳有关,要及时区别情况予以矫正。他们往往不能协调“气、声、字”的平衡有关,教师必须予以重点和长期的关注这些。

第三、民族男高音共鸣腔体的运用是以头腔共鸣的获得为高级技巧。就歌唱的共鸣要求而言,民族男高音要用到整体共鸣,即胸腔、头腔、鼻咽腔、口腔的共同参与的共鸣。但是由于男高音的生理构成和腔体特点的特殊性,在初学阶段训练就要引入混合音区的训练,当然这还要配合着气息的下探和上下牙的发声咬字为前提,在这几个腔体的运用中以头腔共鸣的运用最难、最不容易找到。头腔的声音明亮集中、具有金属感,它是歌唱时高音的“助动器”和音色的“调节器”。

男生要想获得“金子般”的高音很难,这主要是因为男生自身的发声机制是以真声发声为主的,要保持气息在高位置上唱出连贯的高音确实是一种高难度的技巧,要用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练习才可以获得。男高音在唱高音时一定要很仔细、很小心,在唱g2时气息还搭着胸腔只要利用咽壁立起的部分力量就可以上去,但在唱ba2时,后咽壁完全立起,气息的感觉减弱,下巴向下产生拉力,上颚与气息的对应产生明亮的头声,到了bb2以及c3时气息的拉力只挂了一点点胸腔的力量,完全靠下巴的下拉的力量和上嘴的崛起形成方大的嘴形,让声音竖在头腔。

男高音头腔的获得需要运用横膈膜的肋肌控制气息,打开头腔,慢慢找到头腔的混合声音。要求上颚抬起、上下牙上下形成拉力,最容易找到打开的腔体和明亮集中的感觉和金属质感的亮音。现在很多优秀民族男高音作品的演唱音域大多都突破了超高音,比如大家熟悉的一些比赛作品《西部放歌》、《西部情歌》、《故土情》、《情姐下河洗衣裳》、《草原牧歌》、《大江南》、《不能尽孝愧对娘》、《天路》、《格桑梅朵》、《梦中的卓玛》、《大西北的鼓声》、《关东风情》等都要求要有娴熟的高音掌控能力才能演唱好,所以说没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去一位追求大作品是徒劳无益的。

三、民族男高音曲目训练的阶梯性

男生的训练在初始阶段可以唱《美丽姑娘》、《赶牲灵》、《太阳出来喜洋洋》、《高高太子山》、《二月里来》,逐渐过渡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之夜》、《下四川》、《我不能忘记》、《思恋黄河》、《我心上的一朵玫瑰花》、《美丽的玫瑰花》、《丢戒指》、《峨眉酒家》、《乌苏里船歌》等,在选择曲目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的性格活波的学生在唱好欢快的曲目后,可以加强一些艺术歌曲和创作歌曲的训练会更全面,有的性格温和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抒情歌曲后,要他唱快速的表现力很强的歌曲来锻炼他的台风和表现能力。有的学生性格温和喜欢演唱地域性很强的山歌、牧歌,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喜欢演唱快速抒情表现力很强的歌曲,但是在教学中都要善于抓住学生表现的欲望,激发他们的演唱热情,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音乐、表现情感,尽量做到“声音统一、处理得当、咬字巧妙、字腔结合、感情合理、富于表现力。”

就舞台表演而言,民族声乐是最强调表演要有神韵、要有中国风味,在传统戏曲里男生的手、眼、身、法、步要大胆借鉴,这是形成民族声乐风格的重要部分。民族男高音的舞台表演,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强调男生表演的刚劲气质和大气形象,表演中手掌要平展有力,虎口打开,动作不能拖泥带水,眼神要自信而稳重。在综合表演上,现代民族声乐要向我国的戏曲学习,学习戏曲里唱念做打的身法手位,学习生旦净末丑的行头与形象表达。

总之,民族男高音的声部构建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声部的教学与训练、声部曲目的选择、不同风格作品的搭配以及不同音区声部的构建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上下牙的发声咬字是关键,气息的配合和流畅是纽带,大家一起来关注、探讨男高音的教学,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男高音演唱人才,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家祥《民族声乐的探索》《人民音乐》1979年第七期;

[2]姜家祥《民族声乐的探索》《人民音乐》1979年第七期;

[3]郭祥义《民族声乐歌唱状态训练》《中国民族声乐论文集》2009年九月

出版;

[4]许讲真《中国歌唱艺术讲座》1998年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

上一篇:对室内陈设艺术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论欧伯达的书法思想与书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