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画的构图章法

时间:2022-10-12 09:45:23

论山水画的构图章法

[摘 要]所谓“构图章法”,也就是一幅画的“经营位置”,又称“置阵布势”。意为量度、筹划笔墨、物象在画面上的安排布置,何处为主,何处为宾,何处疏,何处密,何处浓,何处淡等等。犹如用兵的阵仗,务求前后呼应,上下参差,左右敲击,借以体现出一种“气韵生动”的气势。

[关键词]山水画 构图 章法

一、构图的形式类别

在山水画的绘画理念中,并不是只有笔墨的干湿浓淡、形象生动以及用笔的轻重缓急等因素才能够成功的表现一幅山水画,山水画的构图章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陆俨少先生的构图思想,构图形式可从一些汉字图形上加以体现。其主要形式有:

“田”字形构图。即“满构图”。画面丰富充实,有山水浩然于天地之间的顶天立地之感,一般用于气势较大和比较厚重的景象。

“甲”字形构图。主要东西画在上边,叫大压小,也叫留地不留天。这样的构图,蕴含了一种不稳定。一般用来表现动荡不安,山雨欲来的境界。

“由”字形构图。主要的占用面积在下面,给人稳定的感觉。

“申”字形构图。主要东西在中间,上下边都比较舒展开阔,画面即丰富又不憋不堵。

“之”字形构图。这是一种既舒展又有律动感的构图,所画东西,不是一眼能看完的,给人以丰满充实的感觉。

“须”字和“则”字形构图。须字和则字都是一边宽,一边窄,即把重的东西、大的东西放在一边,不对称,有倾斜感,有活力。

“门”字形构图。两边对称,但不宜太对称,一般为一面稍大,另一面稍小一点。这样既规整,又不呆板,有匀称、庄重之感。

S形构图。类似之字形构图。按曲线来画,这条曲线可无尽延伸。即使画得东西很多,有了这条线,就可使之既有规律,又感到很活泼。

C形构图。是S形的一半,曲线两端对称,为月牙形。也是中国画常用的构图形式,也很新颖。

对角线形构图。山和其他物体都是按斜线来运动,可从上边斜下来,也可从下边冲上去,表现画面的动感。

几何体形构图。属于新型的构图形式。图案可分多个三角形、圆形和长方形的几何体,具有对称和平面化特征,有装饰效果。

二、构图中的对比关系

对比可使画面具有力的蕴含,动的韵律。

1.虚实。指用笔虚实和画面构成关系的虚实变化。“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有略处,虚实互用……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董其昌《画禅室论画·画旨》)就是说用笔之虚实,要根据意境的需要而定,主要的东西可以千笔万笔,次要的东西则可一带而过。

2.黑白。黑白是由画面虚实、疏密等联合组成的一种节奏感。欲使画面清新明快则加大黑白对比,欲墨气浑沦则弱化黑白对比。疏至空白程度,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有更深远的意境,如齐白石画虾,可以不画水,但水却在空白处油然而生。

3.动与静。用以概括事物变化的状态,如山静更显出云气的流动,水流的湍急因礁石的兀崎而愈见其活力。用笔也是如此,凝重的墨块间,舒展几笔,以动衬静,求其不平,节奏自得,充满生机。

另外,山水画的对比关系还有开会、长短、大小、纵横、歪正、枯与湿、藏与露等形式和用笔的对比变化。总之通过构图的对比,画面会增加视觉上的节奏感、律动感,画面会更为空灵。

三、 构图与取势

“势”是使艺术形式有精神、有意趣、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必然要素。取势是中国画构图的一个总体要求,原则应重点把握:

1.体现整体团聚性。金绍成先生讲:“所谓有气势者,指全画成一整个团结。(《画学讲义》)“势”是由诸多局部表现因素的有机联系取得的,是凝聚画面、统帅全局的。如果只追求局部的“势”而不顾及全局,这不仅不能取势,反而会失势。在中国画中,历来追求起、承、转、合,讲究气脉连贯,首尾呼应,使整个作品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以,为了取势、得势,中国画家早创作中往往是一气呵成,局部的失控和小误在中国画中并不算大的瑕疵,目的正是为了保证“势”的整体性获得。

2.制造倾向性,明代顾凝远在《画引》中说:“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着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径情一往,苟无根底,安可生发”。欲左先右,欲右先左,都是制造倾向性,有倾向性才有矛盾的对立,才有势。否则就失之板滞、平均,而无力无气。因此,取势就要制造画面的一种力的倾向性和主导性,破除四平八稳的无势、无力、无气之感的呆板构图方法。

3.以气取势。由于画家主观意趣达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至挥毫时,使受天地之生气而成的自然山川之气与画家心灵之气相结合,在笔势之中体现出来。中国画家历来主张养气,以气领笔,无不与取势的理论相合。

4.生发不穷之势源于心物感应。自然景象有明暗凹凸,有宇宙空间的深远,有万物的灵动之气,是艺术创作的取“势”之源。只有通过反复细腻的观察,置外界自然生命为胸中之画,才能使所绘之画生机盎然,灵气动人。

在运用中,各种构图规则既可表现于局部,又可表现于整体,要灵活、要创新、要在变化中求统一,要自然活泼生动,有大的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2]清·邹一桂《小山画谱》

[3]明·顾凝远在《画引》

[4]明·董其昌《画禅室论画·画旨》

[5]《陆俨少话语录》

上一篇:民族唱法技巧刍议 下一篇:播音主持中突发新闻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