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兴家政专业培养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28 02:44:17

高校新兴家政专业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我国高素质家政服务与管理人才资源严重短缺,高校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使之承担其新兴家政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怎样才能不负使命?其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举足轻重。

关键词:家政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政服务又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各种家庭问题研究机构纷纷成立;众多家庭刊物和家政专著相继出版;几十万家家政公司先后挂牌营业;家政行业正逐渐彰显出“适应中国小康社会需要、有利于民族素质提高、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安定团结”的重要价值。[1]然而,机遇与危机并存。

(一)高素质家政服务与管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家政服务业协会张建纪会长在出席联合国家政大会时,曾为与会的各国家政专家算过一笔账:按我国有1亿户家庭计算,其中1/5若雇用家政服务人员,就可以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加入WTO后,给家政服务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境外人口的大量涌入也使我们不得不面临既立足国情又接轨国际的两难处境,因此,兼顾居民支付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内容将是家政业就业前景的基本保障。[2]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提供的家政服务可概括为三个层面:传统的“做饭、洗衣、看孩子”等家务劳动;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项目的综合料理,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管家”;特指家庭规划、投资、理财和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社会集团服务(刚起步,还处于探索期)。下面是一份来自上海、深圳的保姆月工资排价表:

由此不难发现,在家政行业,文化程度、专业技术高低是决定服务质量与从业人员待遇的关键因素。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80%属于低学历、低技术含量。

2.高素质人才缺乏,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

3.虽然包括成都教育学院在内的4所高校抓住机遇,利用其师资贮备、教学软硬件设施等迅速开设了家政专业,旨在为市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家政急需从业人才,然而,其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实施、学生就业理念等仍然不尽人意,个别院校甚至还出现了“零招生”局面。

4.本科生虽然理论基础扎实、外语水平高,但很难适应分散化的高强度劳动,且从业心态稳定性较差。

5.中专、高职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知识的服务技能,但文化基本功相对偏低,家政公司培养起来费时费力,难见成效。

显然,这些瓶颈因素中,“怎样培养家政技术人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口。各级高校由于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必然成为培养我国家政业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首选机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各级高校怎样才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辱社会使命呢?笔者在为时一年的市场深入调研、培养模式比照、广泛借鉴他山之石基础上,提出以下培养模式探索框架。

(一)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借鉴一些著名家政公司的管理思想,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全体教学人员和学生中树立“一切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市场用人标准就是我们育人的标准”的培养理念,把学生培养成理念先进,文化功底扎实,基本技能过硬,专项能力突出,能够适应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并将此种教学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学生只重分数、老师只重书本、管理脱离教学、教学脱离市场用人标准的弊端。新生入学,首先进行专业理念教育,并在日后的各项活动中逐渐强化,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将理念贯通于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家政业不只需要一个“小保姆”,家政=小保姆的概念太简单、太笼统。家政必须精品化、企业化,做到这点,期待大批专业人才的进入。而专业人才的出现与从业人员心态的转变,又有待政府、传媒、培养单位、从业人员等共同的努力。

(二)模拟家居或社区环境,营造服务文化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不到家居与社区气息,找不到服务感觉,很难树立起“市场意识”,毕业后也就难以迅速完成由学生到合格家政从业人员的转变。为此,必须在校园中最大限度地模拟服务环境,在家政管理与涉外家政专业中努力创造一种“社区文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先进的家政服务意识和理念。要求该专业的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惯;统一出操,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意志品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团队精神;设置值勤督察,督促习惯养成;教室、宿舍要有社区文化气息,强化专业意识等等。

(三)根据市场用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块”的设置传统,根据家政行业用人需要,围绕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结合安排课程。基本素质包括:优良的思想品德素质;强烈的事业心、职业道德;牢固的服务意识、组织意识和吃苦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细致周到的思维理念等。专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策划安排能力以及各种相关的专业素养能力等。课程设置中,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兼顾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突出外语、微机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家政行业对知识面的要求,除必修课外还开设相关辅的选修课和讲座。

(四)线型教学与模块教学相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线型与模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纯线型教学方式战线长、效率低、学生进入角色难的局面。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如营养配餐、家居装饰、美容美发等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以便集中学习、集中训练,提高教学效率。在技能教学中,采取“我讲给你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我来纠正你”的“四我”方法,使学生的基本功学得扎实、规范。对培养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课程,如德育、美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采用线型教学法,使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五)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是家政专业教学的突出特征,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针对专业特点,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继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实习外,实践性教学应占到总课时的40%。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采取以下措施:

1.课堂操作:在教师精讲之后,学生进入实验室感性训练,掌握操作技能后,模拟家政相关主题式服务。

2.观摩考察: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家政公司参观设施、布局、服务公约、服务项目等,请家政从业人员讲授类别工作流程,增加学生对家政服务的感性认识。

3.岗位实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家政公司见习锻炼,使学生对家政行业有更直接的体验,然后再回到课堂,深化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强化训练:利用实习前的1周时间,严格按照模拟服务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技能高强度训练,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并适应服务角色,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家政从业人员的转变。

5.毕业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之后进入实习阶段。这期间,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家政服务的各个环节,更深入地了解家政服务与管理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深化对家政行业的感性、理性认识,为成为一名合格的饭店人做好充分准备。实习期间,学校要与学生保持热线联系,及时给予指导、慰问与鼓励;选好学生实,加强学生实习的自我管理;要求每位学生写好实习周记。实习结束后,每位学生撰写实习论文,谈心得体会,进行全面总结。实习成绩记入学业成绩。

实习期间的考核方法如下:

总分100分,具体项目包括:

A:专业行为(70分),具体包括:服务意识(10分)、服务技巧(20分)、专业知识(20分),礼貌礼节(10分),工作业绩(10分);

B: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参与投入的表现(10分);

C:与人合作的能力(10分);

D:实习单位鉴定(10分)。

(六)组织好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

定期进行全专业的技能比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在竞赛和考核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求每届学生必须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家政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及其他相关证书等。

(七)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为使教师能站在家政行业发展的前沿,及时获取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今后每年派出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进入家政公司挂职锻炼,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技能、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不断从星级家政公司聘用一部分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兼任教师,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教学与市场实际脱节的局面。

目前,我国国内开设家政专业的学校并不多,即使近两年内开设了此专业,其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模式、学科建设、学生就业途径等也处于一种市场磨合、调整、完善之中,因此可资借鉴者甚少。为了适应现代家政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彻底转变思想观念,冲破思维惯性中社会、家政公司、培养对象三者之间对家政服务与管理的认识误区,科学、规范、与时俱进地树立家政服务新形象,力争探索出一条提升文化品位,增强人文关怀,拓宽服务渠道,集家居服务与社区、集团管理于一体的新的教学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第三届一次家政管理会议纪要[DB/OL].中国家政信息网.www.省略.2005-04-26.

[2]上海、深圳保姆用工信息[DB/OL].中国家政网.www.省略.2005-11-09.

[3]上海引进菲律宾家政教师[DB/OL].中国家政服务网.www.省略.2005-04-02.

上一篇:浅析素质导师在践行成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浅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