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

时间:2022-08-27 11:45:14

中医外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

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及中医外治法联合西医治疗组(治疗组)各40例,2组均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2型糖尿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外治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1-0052-01

1 临床资料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为本院内分沁科2010年1月~2010年12月的住院患者,入选标准:(1)上腹疼痛和(或)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厌食等症状3个月以上;(2)电子胃镜及超声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排除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3)均行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治疗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1~70岁,平均55岁;胃炎病程平均8 a。对照组40例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32~68岁,平均54岁;胃炎病程平均8.5 a。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在降糖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20 mg制酸,CBS120 mg保护胃黏膜,用伊托必利50 mg促进胃肠功力,如HP阳性者加克拉霉素0.5和阿莫西林1.0[1],1日2次,疗程共2周。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法。(1)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2],手法为泄法;(2)中药烫熨:厚朴、苏叶、木香、枳壳、甘松、桂皮,以上中药研细布包加水润湿后加热烫熨腹部;(3)采用温灸盒艾灸中脘穴。3种治法每次20 min共治2周,疗程共2周。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4 讨论

糖尿病患者合并有上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利于及早诊治,常见病主要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及胃轻瘫,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3]。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正常人,尤其是伴有慢性并发症者[4]。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胃炎3类,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5]。临床上常采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汤剂辨证论治,本科采用中医外治法亦取得满意疗效。针刺中脘是胃之募,腑之会穴;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凡胃腔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用之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沟通三焦,功能理气降逆;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调理脾胃而止痛,与内关相配,取之可通调三焦气机,和胃降逆止痛。中药烫熨和艾灸法经药物加热后,敷于中脘穴,利用温热渗透之力,将药性通过经络、血脉,内达脏腑,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起温中健脾,散寒止痛,行气活血之功效。多种中医外治法运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明显,简便易行,副作用少,验之临床,收效明显。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3):15.

[2]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3]刘建明.糖尿病合并胃轻瘫[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11(2):324~325.

[4]范敏.幽门螺杆菌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11(2):328.

[5]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197.

(收稿日期:2011-08-3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簇花清风藤醇提物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下一篇: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6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