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体性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时间:2022-08-27 09:46:59

浅谈主体性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摘 要】主体性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思想和教学方式。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参与时空,更注重数学教学课堂的课堂讨论。

【关键词】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积极思维;延展探讨

主体性教学是指在现代教学观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思想和教学方式。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他们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核心。首先要相信学生有学习的能力,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在数学教学中落实: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参与时空,针对教学的重点、 难点,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互相探讨、议论交流,不仅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我认为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注重课堂讨论。

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问题,同学之间各抒已见,集思广益,使探究问题的思路更清晰,获得的概念更清楚,习得的知识更牢固,是同学问互相学习和教师获得信息的极好机会,因此应该把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1.巧妙导入新课的讨论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要根据认识规律,安排好导入新课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讨论题的设计,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向学生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 学生马上告诉我,“还没有学” ,“不知道” ,我则告诉他们:“只要你们能讨论回答出以下几个简单的问题,就会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同学急切地问道,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便出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2)除法有什么重要性质?

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 ,商不变。

(3)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

(4)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可以推出比与分数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就是分数值。

(5)由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 再根据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将除法与分数改写比成的形式,你会发现什么?

然后,根据学生讨论,完成板书

类别 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值不变

除法:4÷5=(4×2)÷(5×2)=(4÷2)÷(5÷2)= 4/5

分数:4/5=(4×2)/(5×2)=(4÷2)/(5÷2)= 4/5

比:4:5(4×2)(5×2)=(4÷2):(5÷2)= 4/5

经过学生的讨论,再观看板书,学生发现了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或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 ,比值不变。)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为进一步学习铺平了道路。同时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知识系统性的形成。

2.新授课时,要创设合理、科学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新授是学生新的知识技能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把握住教材的关键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三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归一应用题”的教学时,我直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个书架要多少钱? ”学生思考后,无法解答,向我提出:“没告诉单价,不能算出5个书架的总价”。这时,我让他们自己补充出单价(一个书架的价钱) ,再解答,学生就自行补充出一个书架20元、50元、80元…….根据:单价×数量= 总价,很快算出了5个书架的总价。我再出示完整的例3:学校买来了3个书架,用去了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多少钱?例4:学校买来了3个书架,用去了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讨论:

(1)比较例3与刚试算的题,(例题中的单价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先计算出单价。)

(2)例3、例4的相同点:(前两个条件相同、可求出单价,也就是单位数量)

(3)例3、例4的不同点:(所求问题不同,例3求的是总价、是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后,再求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例4求是数量,求出单位数量后,再求总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

(4)求总价或数量都必须先求出一个什么量?(单价,也就是单位数量)

(5)分别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通过讨论,学生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关键(也就是先用除法求出“单位数量”是多少,然后把它作为固定不变的数量,题目一般都说明“照这样计算”,进行延展探讨。如单价、工效、速度、单产量以及分数应用题里的“标准量”等都会是这样的“单位数量”) ,使学生能灵活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3.巩固练习中的讨论也尤为重要,不可忽略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信息反馈,设计好巩固练习的讨论,重点是要搞清易混淆之处,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明确所学内容,促进知识的迁移。如百分数应用题:甲数是10,比乙数多20%,求乙数。经常会出现两种答案:10 ×(1+20%);10 ÷ (1+20%),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

(1)哪种解法对的?为什么?

10 ÷ (1+20%)是对的,因为从“比乙数多20%”可以看出其中乙数是标准量,甲数是比较量,因此把乙数看作“单位1”,而甲数则为:1+20%,而告诉了甲数的值是 10,求标准量乙数,所以要用除法计算。使学生能读题后知道,跟谁比,谁就是标准量,谁去比,谁就是比较量。 设为“单位1”的永远就是标准量,而求标准量用除法计算,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

(2)哪种解法是错的?这样的解法,题目应该怎么改?

为什么10 ×(1+20%)是错误的解法呢?首先,用乘法计算出的结果一定是比较量的值,题里明明是甲数去跟乙数作比较的,甲是比较量,并且甲数是告诉了是10,如此的算式中的甲数一定是标准量,乙数则是比较量。而题目就该为:甲数是10,乙数比甲数多20%,求乙数才会是这样计算的。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能灵活解题,也能根据算式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3)题中的标准量、比较量如何区分?

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出分数应用题中的“标准量”和“比较量”,也清楚了设为“单位1”的量是标准量,已知标准量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而已知 “比较量”求“标准量”则用除法计算。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弄清了分数应用题中求“标准量”和求“比较量”两种应用题的区别。

总之,课堂讨论的深入发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和权利,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收稿日期:2012-08-25

上一篇:准大学生“以门取校”错了吗 下一篇:让初中生对体育课“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