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7 05:04:47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摘 要]高职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压力大、个人发展机会不多,这些因素都影响他们的幸福指数。要改变现状,首先,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并提供实质内容上的政策支持,从而提高高职教育及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校方应该从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培训晋升等多方面为教师提供帮助与支持,使高职教师有充分的归属感;最后,作为体验幸福的主体,高职教师本身也应该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放平心态,提高自身感受幸福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师;幸福感;对策

自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中国梦”成了全国上下追捧的话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把“中国梦”与“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中国梦”最终落脚到实现“人民幸福”。“幸福”已是人们并不陌生的词,学者们对各行业幸福的研究依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问题也是他们的关注之一,但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身上,很少有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高职院校目前正处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感现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感,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梦显得十分迫切。

一、幸福的内涵

在《辞海》中,幸福的解释是“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

幸福,是一个广泛用词,涉及到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其涵义也因研究者的不同视角而有所不同。从哲学上看,老子用朴素辩证法对幸福作出阐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知足之足常,足矣”,认为福与祸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以知足为满足才是永恒的满足。孔子对幸福的理解,从他对颜回的态度中可以知道,做到仁与礼,就是最大的幸福。墨子对“幸福”则有着自己的坚持,就是“兼相爱”,认为个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得先“兴天下利”而后利己。这些对“幸福”的理解已经融入到中国文化的血脉里,影响着国人对幸福的理解。

在社会经济学领域,“幸福”是现实生活: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自己的房子,和所爱的人相爱、结婚、成家、生孩子等。心理学在对幸福的研究中形成了两大研究流派,对“幸福”有着自己的理解:享乐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倾向于一种广义的快乐概念,主要指幸福是主观的快乐和相对于不幸的幸福体验,包括一切对生活好坏的判断。快乐可从各种领域的目标成就和价值结果中得到,不过最终着眼点在于快乐,即对愉快的生活感受。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主观愉悦并不等于幸福。幸福不仅指快乐,还在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实现,是个体力量和真正本质的实现。

笔者认为,幸福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是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自身迫切需要得到满足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认可程度。幸福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尺度,外界无法准确地判断个体是否幸福,但能为成就个体的幸福而创造条件。我们需要从经济学视角(收入、失业、通胀、消费等)、社会学视角(人际比较、亲情、友情、爱情等社会关系等)和政治学视角(经济体制、公共决策体制等)等多个视角去认识影响幸福的因素,为个体幸福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职教师幸福感调查及分析

为了更加确切地了解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感的因素,课题组参照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张圆圆的自编问卷:《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在约谈九江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定性了解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编制完成《九江地区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问卷》主要从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利、参与机会等,以及物质报酬、工作环境(硬件和软件)、学校管理、自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城市、招生)五个维度来描述其职业幸福感。本问卷在九江地区高职院校共发出100份,回收90份,回收率为90%。现将问卷情况分析如下:

(一)教师基本情况

1.所收回的问卷中有男教师53名,女教师37名,男女比例相当;已婚84名,未婚6名;

2.28岁以下8名,占总人数的8.9%;28-35岁41名,占总人数的45.6%;36-45岁38名,占总人数的42.2%;45岁以上3名占总人数的3.3%;

3.教授9名,副教授30名,讲师42名,助教及以下9名。

(二)对目前工作生活状态的总体评价

10%的教师认为幸福,32.2%认为比较幸福,44.4%认为一般,13.4%认为不太幸福。

(三)职业幸福感调查

1.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原因,有53.3%的人认为喜欢教师这个职业,55.6%的人认为工作稳定和安全,41.1%的人认为收入较高,68.9%的人认为有两个长假,74.4%的人认为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72.2%的人认为工作集体关系融洽,38.9%的人认为学生的赞美与感激,27.8%的人认为有成就感,35.6%的人认为学校人文管理,16.7%的人认为社会地位较高,18.9%的人认为家长的尊重与支持。

由此说明,学校的管理、工作集体关系、工作稳定、工作收入、成就感、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认可度等因素都能够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

2.导致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83.3%的人认为工作烦琐机械,62.2%的人认为个人发展机会不多,60%的人认为脱离教学实际的形式主义的工作任务,53.3%的人认为工作缺乏挑战,38.9%的人认为收入低,35.6%的人认为多数学生难管理且家长不配合,27.8%的人认为对领导和制度不满意。

由此说明,工作烦琐机械、脱离教学实际的形式主义的工作任务、个人发展机会不多等是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高职教师幸福感的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情况来看,追寻教师的幸福感,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和社会需真正地重视高职教育,从多方面为高职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消除高职教师的心理不稳定因素。

1.加大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首先要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支持。政府应该重新审视高职教育,把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一大类型,分析高职教育的社会收益,科学地测算高职教育成本,从而加大投入比重。其次,政府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多方面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吸纳社会投入创造有利条件。

2.提高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将高职教师纳入公务员体系,工资、退休金及主要补贴都由政府直接发放,使高职教师与普通行政管理干部一样,享有法律保障的稳定地位和待遇,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和尊敬。

3.调整收入分配制度。高职教育的学生主要从事企业一线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工资低、晋升机会少、工作环境恶劣。学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政府应该改革分配制度,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健康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具有同等的地位,不会因为高职学历而被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拒之门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形成一个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良性循环。

4.创造良好的高职招生环境。首先,加大高职教育正面宣传力度。高职教育在普通民众心中存在一定误解,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通过主流媒体宣传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使更多国民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空间及其重要性。如:在高考报考指南上介绍权威高职网站,在比较各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及其专业设置情况的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告知民众高职生也可以成才,逐步使考生认真谨慎对待自己的高考志愿。其次,做好高职院校与中学的桥梁作用。为高职院校招到满意的学生和中学学生选择中意的学校牵线搭桥。比如:在高考前或报志愿前集中安排1到2天时间,让高职院校到中学进行宣讲和开展咨询活动,使学生与学校零距离接触。最后,增强对高职招生过程的监管。高职招生市场混乱,关系和金钱渗透其中,如有偿招生、中介机构的参与等,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办学质量的高低,而是公关能力的好与差以及招生时回扣的多少。政府有关部分应该采取措施杜绝有偿招生现象,防止教育净土被污染,真正保证各高职院校的优胜劣汰,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作为教师坚强后盾的高职院校应该从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培训晋升等多方面为教师提供帮助与支持,使高职教师有充分的归属感。

1.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真正做到人性管理。

据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反映学校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考核体系越来越多,但教学效果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教师被束缚在各种评估体系和规则之内,为了去适应考评的需要,只好一切围绕着考评转,很难宁静地追求工作的内在价值,更难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幸福感。学校的制度应该建立在对教师的充分信任与关心上,取消不必要的打消教师积极性的制度,减少琐碎的形式化工作,支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2.增强人文关怀,为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向善的工作环境。

第一,尊重教师。学校首先应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对教师的成功及时进行积极评价,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使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之间形成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氛围。学校更要尊重教师的人格,教师基本上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正直中有一点清高,大都有“士为知己者亡”的品格,充分的信任对他们意味着很多。

第二,关怀教师。作为领导,不仅要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同时更多地需要关注教师的家庭生活及业余生活。例如为年轻教师帮忙解决住房、婚姻及子女上学问题等,让他们感到温暖和体贴,心理上产生归属感,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以此来感染教师,增加教师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提升教师对幸福的感受力。

第三,培养教师。教师发展了,学生发展了,才会有学校的发展,学校不仅要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把教师送到企业、送到兄弟院校、送到更高学府学习,同时还要邀请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用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激活教师创造的原动力,使教师与学校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极大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3.搭建平台,推进社会服务。

数据显示,教师幸福感的获得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有很大的相关度,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一方面来自于教学中学生的成绩与评价,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来自科研和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立足服务本地企业的思路,由学校出面,以技术改造、工艺改进、设备维护保养、培训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互惠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提升档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教师带动一批学生从做中学,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充分获得学生与社会的认可。

(三)高职教师应追求自我价值,放平心态,不断提高自身感受幸福的能力。

1.尽心尽力,提升专业能力。

据统计显示,专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成绩突出,不仅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能得到领导的赏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荣誉,职称评审也更有优势。崇高的个人志向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提高专业能力的不二法门。志向是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上对自己的期望, 是成长的内驱力。缺少志向的教师, 在专业成长途中就没有方向。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 往往会怨天尤人, 缺乏自省。学习态度同样重要,发展、成长的背后意味着艰辛的付出, 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就耐不住寂寞, 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能够放下身段,虚心向同事或是企业工人请教问题和做事的方法,不断增强自身能力。

2.韬光养晦,培育阳光心态。

现实生活中,彼此不信任、缺乏信念、爱攀比、不知足、过于忧虑成了人性的通病,人们感受幸福的能力越来越差。克服心魔的束缚,努力寻找生活中的阳光面,也是提升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首先,应承认工作的优点:假期多,工作相对稳定,照顾家庭时间较多等。其次,端正教学态度,教育的特殊性促使我们需要努力做到“教育是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教学是展示、是享受,而不是任务和牺牲,是创造而不是重复。第三,正确对待攀比。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幸福,而不是比别人幸福,所以,不要去比谁的房子大,谁的车豪华,而是比谁更充实,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韩忠月.提高教师幸福指数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葛喜平.职业幸福感的属性、价值与提升[J].学术交流,2010(2).

[4]张冲.教师幸福感发展现状和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

[5]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2008.12.

上一篇:如何上好第一课 下一篇:浅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