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眺望控制法在建筑高度控制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7 04:45:34

浅谈眺望控制法在建筑高度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文本以端州旧城控规为例,借鉴和分析英国眺望控制法原理及控制要素,确定古城保护区的眺望点和眺望对象,通过各要素间的函数关系,得出古城内建筑控制高度。

关键词:古城、历史建筑、眺望控制法、高度控制

一、引言

城市在地域环境中生长,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成型,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特色的景观,这是城市所处的环境和历史赋予的。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迅速地在地域空间上扩张,在垂直空间上延伸,因此协调好城市与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资源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保护城市特色景观。城市建筑高度,是城市景观重要的控制要素之一。为保护历史景观,本文通过借鉴英国眺望景观保护控制方法,以端州旧城控规为例,浅谈在规划实践中如何通过该方法控制历史建筑周边的高度。

二、英国的眺望控制法原理

英国的城市风景控制制度主要有四项: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保护区制度、登录建筑保护和广告控制。其中后三项以保护性控制为主,维护保护区自身整体环境及控制其周边景观风貌与之协调。战略性眺望景观是基于景观权的维护提出的,通过一些控制手段确保市民在城市内远距离欣赏美景的权利。以历史景观为例,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扩大了保护控制的区域,加强城市特色景观向城区的渗透,使富有特色的历史景观对其他区域产生积极响,属于利用性保护。

眺望控制法设定了眺望区域或眺望点,从区域或点出发眺望对象,视线不受遮挡,同时被眺望的对象的背景区域不能影响眺望对象的景观。通过视线来确定建筑高度,减少对历史建筑景观遮挡,将历史景观显露出来,营造城市特色,同时又能找出对历史景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建筑高度临界点,最大化的发挥土地的价值。

英国主要用这种视线控制方法来保护眺望景观权,在伦敦规划中,设定了10个战略眺望点,眺望对象为圣保罗大教堂和国会大厦。眺望控制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眺望点、眺望对象、以及由眺望点与眺望对象之间每条视线形成的三个控制区域――景观视廊(前景区)、广角眺望景观协议区、背景协议区组成。

眺望点

眺望点一般选择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能吸引人驻足的观察点,具有较好的视野,本身也可以是重要城市景观点。

2、眺望对象

眺望对象具有辨识性较强,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可以是自然风景,也可以是历史建筑,或其它地标物。如圣保罗大教堂是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是伦敦最重要的教堂之一。

3、景观视廊

景观视廊指眺望点与宽度设定在300米的眺望对象之间的连接区域。该区域内的建筑必须满足不遮挡眺望视线,高度受到严格的控制。300米眺望对象宽度控制能较好的控制视野范围内的景物,保证眺望对象的景观不受周边建筑物干扰。

4、广角眺望景观协议区

广角眺望景观协议区指在眺望点设定的眺望边界的两端点与眺望对象300米控制区左右两点连接构成的区域。这个区域控制范围比眺望中点到眺望对象控制范围大,能保持较开阔的视野,避免形成夹缝里窥视眺望对象的感受。在眺望景观保护中,该区域内没有严格的高度控。但如果开发项目有可能影响景观的话,也一般不会得到批准。

5、背景协议区

背景协议区指从眺望点与眺望对象之间视线形成的背景区域,背景区域控制范围依据不同景观而有所区别,一般设定为2.5 km~4 km。设定背景协议区的目的在于避免在眺望对象景观背景中出现类似屏风一样的建筑,也可以保护地标建筑的统领地位,以及构成清晰的天际轮廓线。协议区范围内没有严格的高度控制,但对影响眺望对象背景景观的项目开发均予以限制。

三 、古城内建筑高度控制

按照旧城规划构想,未来将形成以古城墙、丽谯楼、披云楼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宋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游览区,并打造“西江广场―府前广场―包拯府衙(规划)―丽谯楼―披云楼”空间轴线。

1、眺望点

规划共选择了五个视点作为古城眺望点,分别是城南西江广场视点一个,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城市道路的眺望点各一个。这些眺望点都具有公共性,是游客和市民观察古城墙良好观察点。

规划选取东西、南北两组相对视点形成视廊交叉,相对视廊叠加部分就是建筑高度的控制范围,从而达到控制整个古城建筑高度的目的。另外,本次选取的重要公共空间――西江广场眺望点,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保护“披云楼―西江广场”轴线空间关系,另一方面使得古城在多个视角形成良好景观。

2、眺望对象

眺望对象为古城墙和古城制高点披云楼,视线控制要保证城墙内的建筑在视觉上不能高出城墙,能最大限度观察披云楼。

3、建筑高度控制函数关系

基本公式h=[(H-y)* d/D]+y

其中:h 建筑高度;H为参照物高度,这里取城墙高度;d为视点至建筑物的距离;D为视点至参照物的距离;y为视点高度,即人眼距地面高度。

公式里的视点高度因素主要是考虑视点高度(人眼)与参照物高度相差不大、与眺望对象距离较近时,对建筑物高度控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作为公式的要素参与计算。在一些较远的眺望点或眺望点与眺望对象高差很大的情况,视点高度可取值为零。

4、历史建筑相互关系及视线分析

古城墙――长约1000米,宽约400米,形状近似矩形。城墙高约4-6米,在北部城墙的西段距地面高度达到10米,是整个城墙最高段。

披云楼――坐落于城墙的最高段,为肇庆八景之一“披云鹤唳”,高19.3米,当时是作为望台而建造的。

丽谯楼――宋徽宗赵佶即位后所筑,位于披云楼南面,建有石台基高6.14米,台基上筑楼为重檐歇山顶,高12.19米。

以披云楼、古城墙为眺望对象,南北向视点视线分析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城南、城北眺望点是以古城墙为眺望对象,城内的建筑成为古城墙的背景协议区,但由于丽谯楼的遮挡,城南眺望点无法观察到披云楼的正南面。西江广场眺望点则能观察到披云楼上面部分。

5、视线控制叠加结果

经各视点的视线分析,叠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视廊控制高度,结果如下:

1)古城内建筑高度从城墙脚到城中逐渐升高,建筑高度最高控制不能超过18米,可建设8-12米高度区约占古城面积的50%。

2)由于视点和城墙距离、城墙各段的高度不同,各方向的建筑高度控制线与城墙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

6、其他控制原则对高度控制的修正

其他控制原则是城内建筑高度一律不能超过丽谯楼高度的屋檐高度(约15米),这样保护了披云楼至西江广场轴线的空间关系,以及丽谯楼和披云楼在古城中统领地位。

四、对眺望控制法的思考

眺望控制法能较好的控制历史建筑、街区及其周边的建筑高度,减少其他因素对视点内的视域景观的干扰,从而有效的保护了历史建筑和环境。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缺点,一方面视点的合理性较难把握,而且几个视点控制也可能遗漏某些需要控制的区域,另一方这种视线控制是线性变化的,缺乏对建筑高低起伏变化的引导和控制。因此,建筑高度控制还应结合其他控制方法,如天际线控制法、分区控制法等,使建筑高度控制更合理,城市街道立面轮廓线和城市天际线更丰富。

参考文献:

张民,丽江名城新建筑高度控制。

宾、聂志勇,浅谈如何通过建筑物高度控制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桂琳、宋晓龙,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旧城建筑高度控制规划研究。

王卓娃,欧洲多层面控制建筑高度的方法研究。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城市道路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实战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