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思考

时间:2022-08-27 04:43:53

对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思考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水质的好坏对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河道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阐述了河道水环境的内涵以及进行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目标,并对如何有效加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思考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水质的好坏对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河道水质被日益增多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所污染,河岸被大量的违章建筑所侵占,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首要的任务是搞好规划设计,并始终把侧重点放在水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上。

1.河道水环境的内涵和范围

河道水环境是以河道水域为中心,包容河道周边环境的一个特定区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河水环境,主要是河道水质、水系循环、水源补充、污水入河比例控制以及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状况;二是河岸环境,包括河岸宽度、走向、驳坎、河岸建筑、河岸绿化、河岸休闲园林设施等以景观为主的河岸线一定区域内的地面与地上的环境状况;三是河道周边环境,主要指河道沿岸的城市建筑物布局、道路走向、跨河桥梁、管道的布置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环境状况,包括人们可以感受的视觉环境、空间环境、休闲环境等。

2.河道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和趋势

水资源是珍贵和短缺的,而人类对它的污染却是让人痛心的。随着工农业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内工矿企业、城镇废污水大量排入河道,加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水质恶化、长期渗透,导致河道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淮河、黄河、海河、松花江等河道水域内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甚至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数据显示,在14个大中城市河段中,63.8%的河段污染较严重,为Ⅳ类至劣于Ⅴ类水质;在47个环保重点河道中,29.8%属于Ⅴ类水质。河道内私采滥挖、植树等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侵占,改变了河道径流状况,影响了河势的稳定,河道内正常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河道两侧的建筑破旧、垃圾成堆,固沙树种、草种单一,且植被疏枯、林带种植结构简单,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引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

3.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和目标

党的十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在对河道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入河污染源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治理范围内,实施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措施,以控制沿河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源为重点,结合河底清淤、河道保洁、河道卡口拓宽、清障拆违、生态调水以及多种生态修复工程,形成河道水环境整治的完整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采用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经济可行的战略,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改善,从而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关于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实行法制保障、政府负责的有效机制

通过加强与污染整治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从严整治、依法治水。促进环境管理、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与管理部门职责,切实保障污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行和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水利部门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突破现行观念、管理体制、技术与资金、投入渠道等多方面的障碍,要勇于肩负起对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任。

4.2坚持治理与管理并重

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企业,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和规定,制定不同用途水体的水质标准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城市雨污分流管网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加强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实行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强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工程措施和监督管理相结合,以管理促进治理,确保工程实施效果。

4.3实行河道生态化整治

从长效管理入手,在切实落实污水截流、河道清淤疏浚、水面保洁,水系调水等整治过程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河道水生态恢复工作,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菌种等使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实现水体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功能。在满足防洪、灌溉等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河岸的生态化整治,尽量避免采用石砌护坡,对河流河岸带的植被进行修复,实行生态化护坡建设。

4.4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负面效应

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防洪排涝安全,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但传统水利工程确实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断了水体自然流动,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恶化了局部水域环境质量。必须深刻变革水利建设理念,充分和全面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重点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净污能力的影响规律及修复理论,分析工程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功能,寻求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功能协同技术改善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中取得统一,实现水利真正全面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实现水利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良好协同。允许洪水适度泛滥,并在面上考虑进一步的减灾模式,以控制洪水的淹没范围、淹没时间等,既可将灾害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又能使地下水得到较多的回补,还可以产生滞水冲淤、冲污、洗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4.5加强河道管理,保障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河道是不可替代的基础环境,是河流水资源的载体,要完善河道管理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河道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权利,通过统一的河道规划,把河道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切实加强河道的秩序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私采滥挖、违规建设,对涉河建设项目要严格审批,有效监管。河道管理部门要从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开展建设项目对防洪、河道水环境及水体质量影响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提高对河道的科学管理水平。

4.6加强绿化保洁,改善河道陆域范围环境

河道的陆域范围通常以道路(防汛通道)、绿地为主,并建有各种各种设施,如宣传标语牌、安全围栏、界桩等。河道陆域范围内应做到基本保洁,无废弃物和明显积尘痕迹。安全围栏应牢固可靠,无锈蚀与变形损坏、栏杆扶手无积尘。河道陆域范围内的景观设施包括雕塑、建筑小品、庭阁山、休闲座椅和防护设施等,应保持完好整洁、美观、无破损和污染。根据园林绿化等级标准,河道沿岸绿化为三级养护标准,防汛通道边的行道林为二级标准。

4.7促进公众参与,开展舆论监督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水污染科学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表扬先进典型,批评、处罚破坏水环境的行为。通过宣传让全民了解当前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良好风尚,努力朝着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迈进。

5.结语

通过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能缓解河道水质恶化的趋势,提升水环境质量,改善沿河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观念向环境良好、资源高效、社会融洽的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转变,群众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通过对河道疏浚治理,增加水系的蓄水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也直接推动了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河道管理、依法治理,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发利用河流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上一篇:关于农田灌溉技术的分析 下一篇:远程抄表技术在供电营销管理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