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制度向街巷制度转型下的城市形态演变

时间:2022-08-27 04:01:26

市场制度向街巷制度转型下的城市形态演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制度、街巷制度的探源,分析这两种制度之下典型的两座城市――唐长安和宋东京。在市场制度在向街巷制度的转型过程中,城市形态发生了相应的演变,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本文对这种演变进行了思考,并且对其深层内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市场制度;街巷制度;城市形态演变

1.市场制度向街巷制度的转型

1.1 市场制度的演进

市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因为人们需要交换所以有市。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为了奴隶主贵族进行商品交换的需要,西周城邑中出现了固定的集中市场。这种市只是宫市,只为君主的生活服务,在王城制度中,它与宫、朝、祖、社一道成为城的结构元素之一,这个时期它对城市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

至春秋战国,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市开始为市民服务了。相应的,市的规模与组织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市的形制仍然沿袭西周,即集中商业区。

这个时期市场的演进是由奴隶社会时期的“宫市”向各阶层居民的公共交换场所的转化,附于宫的“后市”变成了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

1.2 市场制度向街巷制度的转型

在中唐出现了破坏市的迹像,这跟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有着最根本的联系。正是这种变化引起了市场的变化。市场因为过于狭小,是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管理也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矛盾,集中地反映在市制中,扩大市场成为一种必然要求。这些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中表现日益明显,在晚唐更出现了许多对市场制度破坏的事件:首先是坊内设店以及穿越坊墙面对大街开门(坊店因为营业而这么做),与市场问题有较大的联系;其次是出现夜市。就全国而言,哪里商品经济繁荣,哪里市制改革就快,例如大都会扬州。以往市里严格区分,且对市有严格的交易时间限制的制度完全被破坏了。

五代时期,市场制度瓦解了:临街盖店成为合法,坊内亦设邸店。后周开始承认居民面街而居的合法性。在市的营造上也只是放好街巷红线,划定一些特殊建筑的地段,即听任老百姓随便营造。

北宋中叶则是市坊制度彻底崩溃的时代。宋初欲沿袭市场旧制,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各阶层都卷入了这场大潮之中,特别是权贵的经商活动,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占街道。另外,在中央集权政策下,东京集中了大量军队,农民也大量涌入城市。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对给养和物质供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东西两市无法应付,于是在汴河两岸兴起了许多行市,并逐渐在全城扩展。而整个东京奢侈的城市生活也使例如商店、酒楼、饭馆、瓦子等一大批商业、服务业项目涌现出来,沿街分布,最终市制彻底崩溃了,街巷制度形成了。

这一次的变化,使得市场制度下的独立功能区变成了街巷制度下的商业网络系统,是城市的一种革新、发展,引起了城市总体分区的变化,革新了旧的城市总体规划之格局。

2.市场制度向街巷制度转型下的城市形态演变

2.1 市场制度下的城市形态――以唐长安为例

整个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构成,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除去宫城和皇城(事实上它们对普通居民只是一个封闭的大地块而没有实际意义),外城是由市和坊构成。但是无论是市市之间、坊坊之间,还是市坊之间,它们都是相互孤立的。在这些地块单元中,市是占地面积最大的,约100ha左右。外城就是由墙围合起来、30-100ha的市坊地块构成。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唐长安城,这座城市似乎不应该是一座百万人口、世界第一的大城市,而将其称为一个居住小区更合适,至少从功能结构来说,唐长安更像。只是这个居住小区放大了1000倍左右而已。在这个放大的小区里面,人们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最远的要出行5km以上才能到市场购得其所需。同时,居民在出行时,扑入眼帘的只有笔直的大道、森严的市或坊墙和十字路口。可以想像,整个城市景观是非常之单调的。

2.2 街巷制度下的城市形态――以宋东京为例

宋东京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幅城市景象:商店均临街建置,由肆发展而来的行业街市,成了商业网之主干,如马行街、牛行街,以及一些金银彩帛交易行业街。散布的铺店、发达的服务业也纳入商业体系之中,成为一些基层网点,如茶楼、酒肆、瓦子等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场所,布局在城廓各处。交通要冲的主要街道更是商肆云集,形成繁华闹市,这些闹市是综合性中心商业区,还有定期集市市场商业网由行业街市、综合性中心商业区、一些基层网点组成。此外,还有繁荣的夜市。

这个阶段下的城市形态不再单调了:沿街的商店店主会想尽办法来通过一些引人注意的手段,如建筑物的立面、醒目的标志物,来吸引顾客。这些客观上都使得城市景观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丰富景象。显然,这种变化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不同,而更是对城市居民生活的一种质的提升,居民出行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可以就近完成日常生活的采购需要,也可以去较远的专业型的行业街。这更是大大加强了整个城市的交流。

这一变化是对城市分区布局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宫城区东侧就出现了闹市区,改变了以往分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体制,打乱了居住分区布局,不同阶级、职业杂处,权贵府邸也置于一片闹市之中了。

3.城市形态演变的实质及深层内因

3.1 市场制度下城市形态的实质――市场与城市是点和面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城市中历来是重视功能分区的,尽管这种分区是极其机械简单的。实质上就是将城市分为政治区(皇城和宫城)和经济区(外城)两大主要分区。在像唐长安这么巨大的城市中,全程面积达84平方公里,而市场仅仅只以两个地块而存在。市场与城市实质上只是一种点和面的关系。这种点面关系是绝不能形成一种有机系统的,因而城市在没有一种要素将其联系起来的话,它将是没有活力的。城市有政治中心(皇城和宫城)、经济中心(市场),但是这些中心都是彼此孤立的,即使是作为外城的经济中心也因为单一的市场制度而不能将整个外城有机联系起来。要么是单纯的市场交换活动,要么是单纯的居住生活,人们缺少坊内之外的交流。坊与坊、市与市、坊与市都是单调而缺乏联系的独立个体。

3.2 街巷制度下城市形态的实质――街巷与城市是点、线和面的关系

在街巷制度下,点既包括在一些交通要点形成的一些节点、集中点(市场也包括在其中),也包括散落在各处的零售单位。线由商业街、巷组成,它绵延的距离比较长,既有专业的行业街市,也有一些出售各种物品的商业街。其在空间功能布局是这样的:在城市的重要地段有大市场、商业街,而在坊间坊内同样有一些小商业街、小市场,乃至一些零售的店铺。只要有需要,这些店铺就会在哪里出现。这样街巷制度就是一个体系了,联系着整个城市,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体系,也成为一个人们得以相互交流的载体了。同时,这些街巷也大大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人们一出坊间看到的不再只是道路、坊墙了。城市风貌打破了市垣、坊垣的重重分割。

就街坊制度这个角度来讲,实质上现代城市仍然只是在这个制度之下发生量变:商业越加发达了,城市也变大更庞大了,但是城市不还是街巷制度下的表现形态吗?

3.3 城市形态演变的深层内因

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形态具有强烈的政治印迹的。战国时代出现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场制度也正是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种制度是从一种纯政治的角度去考虑城市规划的:为了安全,为了便于管理,为了防民。

在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大大加强,沿袭1000多年的市场制度便在这种外在动力之下,便在其最顶峰时期让位于街巷制度了。这种城市形态演变的必然规律其实质就是经济规律在物质上的外在表现。

所以说,城市形态的深层演变内因是政治权威向经济规律的低头,至少可以说由单纯的政治角度来规划城市发展到了由政治和经济共同制约城市规划的阶段。

4.结语

从市场制度下的市场与城市的点、面关系发展到街巷制度下的街巷与城市点、线、面关系,它使城市由一种畸形的形态向一种健康有机的形态过渡,城市形态经历了一种革命性的变革,这正好说明了这种变革顽强的生命力,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1:107-109.

[2]田银生.城市发展史讲义.华南理工大学:25-28.

[3]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475-491,500-507.

[4]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110-114.

[5]董鉴泓.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汴梁)城的比较研究.四十五年精粹: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师学术论文集,1997.5:198-203.

[6]贺业钜.唐宋市坊规划制度演变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1986.9: 200-217.

上一篇:浅析室内装修环境污染控制措施 下一篇:输电线路接地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