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教育只是一种理想吗

时间:2022-08-27 03:31:47

艺术化教育只是一种理想吗

案例一

在接手新班级的头几天,教室卫生情况十分糟糕。由于纸篓较小,垃圾一会儿便堆成小山,可学生照样往里扔,我提醒了几次不见起色。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教育文章,讲述学校的木门经常被学生踢坏,学校索性将所有的木门换成了玻璃门,从此以后,学生都改掉了进教室踢门的习惯,每次进出教室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脆弱的玻璃门,动作极为轻柔,学校的老大难问题从此不难了。由此,我得到了启发,悄悄在教室后面换了一个脚踩式的垃圾桶。可是半天下来,垃圾桶的帽子已经被冲撞开来,垃圾堆得像一座小山,耀武扬威地呼吸着空气,周围照样有被遗弃的垃圾,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去扫一下,大家都坐视不管。

案例二

期中考试后,班级进行了一次座位调整,为了不引起全班的骚动,我提前张贴了座位表并征求大家意见。班上有对姐妹花,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可就是嘴皮活跃,上课经常讲话,反复提醒都不得效果,这次换座位就将她们拆开了。其中一个女孩子得知后,当场就有些情绪失控,一脸不满,眼泪都在打转。课后我找到她,耐心地提醒她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并以上课遵守纪律为条件,将两人重新安排到一起,她答应了。可没过一天,她们俩旧病重犯,似乎忘了保证,忘了前日的“信誓旦旦”,更忘了老师的教育和提醒。

案例三

某天的语文课,我在了解星期三的自习课纪律后,编了段绕口令:“昨天老班未看堂,看堂尚且混又忙。老班一旦人不在,不知各位如何狂?”我希望在这样的嘻笑中提醒他们要守纪。接着,我跟学生们讲:“在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到最后就希望自己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静静地看着跑向悬崖的孩子们,提醒他们不要犯错,而你们就是我的麦子,我只是个施肥者,只是现在我的麦子长得不是特别健康,希望在我这个农民的照料下,你们都能吸饱阳光,健康成长!”可能是职业的缘故,语言总是理想的,不愿意说出贬损的话语,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可这样的话对学生似乎起不到影响力,就像棉花做的拳头打出去,到半空就失去力量了。说完这番话,学生当作开玩笑,有些则显得茫然,只有部分是认真聆听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案例四

“吴老师,你们班的同学找人打了我们班的女生。”一大早来,(7)班的班主任就跟我讲了昨晚发生的事情。我们班的A女生由于看不惯外班的B女学生经常去找她的“男朋友”,就找外校的人打了那位女生。如果这件事报到学生处,学生将受到处分,对她将来会造成影响。我去找A女生聊天,她却觉得很委屈,她说自己并没有找人打架。从她的口述中得知,她不仅不是主犯,还是调和者。我生怕因为自己一时疏忽,还未调查清楚真相,就给她不对等的处理,所以一味地相信了学生。可调查结果出来,那个打人的C同学确实是她叫来的,她却一直在对我撒谎。知道这个真相后,我心里特别失望。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我都是以知心者的身份耐心与她交谈,没有否定她,没有一味只想处罚她,生怕她因受冤而心里不平,可是真相却是另一种面纱。

案例五

经常跟学生强调,自己辛苦得来的东西才最踏实。在期中考试期间,班上被抓到几位作弊的同学,其中有两位是我非常欣赏的学生,没想到也会使用这样的招法。怕他们觉得脸上无光,就将他们叫到教室外,劝告了一番。可班上依旧存在作弊现象,如果说杀一儆百,那么这个成为“一”的同学就是为作弊付出最惨痛代价的人,对他个人来讲是一生的污点,也是个沉重的包袱,这是谁都不愿意遇到的。平时老师已经反复强调作弊问题,学生却有些漠视,好像这不是丢颜面的事情,反倒有些理所当然、各凭本事的味道。真不理解学生是如何想的。

个人分析

自带班以来,我从言语教育和行为教育方面,都用比较理想的方式督促学生,几乎没有严厉地批评过学生,要么耐心提醒,要么私下交流,一直是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们的自尊、自信,可实践下来,班级管理的效果甚微。艺术化教育真的只是一种理想吗?

通过反思,我找到自己的不足:

1.过于重视琐事的艺术化,但班级真正的内核还未形成。如班规、班纪、班风,造成了班级整体的散漫,那艺术化的方式起到的作用只能轻如鸿毛了。

2.未把握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尺度。在学生面前,你是引导者和管理者,不能过于放纵和包容,要赏罚分明,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学生才会切实感受到艺术化的手段是老师的智慧,而不只是玩笑与作秀。

3.高二的学生很多习惯已养成,不是一时能转变过来,班主任就要时时督促,时时提醒,不能因为一时不见成效而失去耐心和信心。

教育是需要理想的,艺术化教育不可能是教育的终点,也不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要巧用艺术化的手段,及时做出调整,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吴映协,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上一篇:责任,让生命更精彩 下一篇:当学生面对失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