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以情景交融取胜

时间:2022-08-27 02:58:42

第八节 以情景交融取胜

内涵点说

情景交融”是来自我国传统文学的一种重要写作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营造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情”,首先自然是指人的感情,由感情延伸出去,也泛指人的情绪、想法、思想等;所谓“景”,则是指作者的所遇、所见、所闻,是生活世界在作者笔下的反映,是触动作者情愫的典型形象。“情景交融”,就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由景生情,由情见景,情景交互,使得文章充满诗情、意境深远。

方法例谈

通常情况下,要使文章“情景交融”,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景中藏情。以写景为主,但单纯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将情感依附在笔端的景物之上,让景物含情,通过景色来渲染文章的基调和情绪,文章的情感会由此变得含蓄而又不乏浓烈。如鲁迅的《秋夜》:“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2.情中见景。与“景中藏情”相反,“情中见景”是指在写景时适时、适当地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宣泄自己的感情,用最为直接、浓烈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看似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景,却能够在抒情的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清晰的画面感。如残风的《谁染枫林醉》:“在如此绚丽的背景里,如果你不曾到来,这满目的繁华,这跳动的火焰,这凝视的双眸,只能徒留虚空与寂寥。不问前世,不问来生,多想,就这样醉在静静的拂晓,用你一如既往的关注与默契,抚平我生命的沧桑,拭去我暗夜的清愁,让我感受一片枫叶的静美与精致、一滴露珠的晶莹与纯粹、一缕清风的柔情与向往……”

3.情景并茂。将抒情和写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情中带景,景中含情,抒情与写景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这是对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和灵活运用,能够使文章在“情”与“景”的不断交互中暖人、感人、境界过人。如简的《一口闲钟》:“陪伴空城的,应是闲钟。正如叶落之于秋;尘埃之于光阴;流水之于溪旁歇脚的逆旅。那一瞬不是为着相逢,而是为着没有错过而欣喜。为着这一瞬,所以不惮说分离,且不管这分离竟是真的海角天涯遥遥无期。因着这无期在心中有期,所以不惮等待;因着这等待而凋残了多少季的花期,所以梳一把白发,岁月萧萧地落地。且把山色和水色在目极处交织成如画的山水,恍惚中,那山是我,那水是你……”

例文精批

老海棠树

文/史铁生

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3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开篇概述全文主题,领起下文。

将“我喜欢待在树上”交代清楚,为下文的内容作铺垫;而奶奶“必然是羡慕”一句极富暗示意味,也是在为下文作铺垫。

以春天的满树繁花为衬,写奶奶在树下糊纸袋的情景。

以夏天的枝繁叶茂为衬,写奶奶在树下补花的情景。

以秋天的落叶纷纷为衬,写奶奶扫院子的情景。

照应开篇,道出奶奶“张望”的本质。

以冬天风中的枯枝条为衬,写奶奶学习的情景。

通过写“我”的一次无心伤害,表现出奶奶真挚而淳朴的内心,也体现出奶奶追求上进的境界。

总结全文,表达“我”对奶奶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再次强调“我”的记忆中奶奶与海棠树的不可分开,照应开篇,使全文结构更为严谨。

总评:这篇散文采用了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不仅在叙述过程中注意景物对事件的烘托,而且在主题上就将景与人化二为一,将人物形象与特定的景物牢牢地定格在一起。具体来说,与春夏秋冬海棠树的风貌相应,文中写了奶奶糊纸袋、补花、扫院子、学习4件往事,海棠树与奶奶的各种活动交织在一起,使得奶奶的形象更为饱满。更重要的是,“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这一特定画面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它暗示出奶奶渴望“跟上时代”、渴望一份工作的精神追求。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在象征层面,“我”记忆中的奶奶都与海棠树不可分开,这就将文章营造出情景并茂、悠远厚重的意境。

(荐评/苏鲁)

佳作引路

成长的空间

江苏盐城景山中学高中部孟倩文

先是一个起调,然后琴声便如流水般浸染了整个房间――是那首熟悉的《安妮的仙境》。我渐渐停了笔,抬起头,愣愣地,思绪随着琴声流远,流远……

5年前,我,一个6年级刚刚毕业的小丫头拖着一个有半个人高的笨重箱子,独自踏上这片叫做故乡的陌生土地,心中除了怯怯,还有深深的不解。我不明白为什么爸妈坚持要送我回来读书;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只是选择站在路边和我作别,却不亲自送我上车,哪怕只是帮我安放好行李;我也不愿去想他们一大串叮嘱后的那郑重的一句:“我们等你凯旋。”

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行人和不远处站着的一脸严肃的舅舅,我只想逃跑。细小的沙尘扬起,遮住了我的视线,然后这弥漫着淡淡温馨的曲调便不知从何处蔓延而来,我的眼前笼罩了一层雾。仙境?只是冰冷而灰暗的空间吧。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来自爸妈的温暖也变得遥远而朦胧。独自生活在舅舅家,渐渐习惯了早上不用他人催促便能起床,习惯了饭桌上不高谈阔论并以自己为焦点,习惯了出门时听不到妈妈烦人的唠叨,习惯了晚上背着书包回家,在路灯下看着自己的影子由长变短,再由短变长……

离开了温室的花,就这样慢慢学会了坚强。

刚开始,很多时候,细细的电话线,厚厚的信封都承受不住思念。多少个夜晚,当我独自在房中背书、演算,听着门外传来弟弟的笑声和着舅妈爱怜的嗔怪,悄悄地,眼圈红了一遍又一遍。然而,心中却始终赌着一口气,不需要借助他人的肩膀,我依靠自己也可以绽放。于是咽泪振作,在这个小小的只属于我的空间里,扎根,汲取,生长。

琴声流转,回旋,不断演绎着那半含恬静半含明媚的一段乐章,似乎房间里每个角落都沁出露珠,在灯光下玲珑闪烁。

在闪烁的露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一天天变化的自己。不再畏缩在父母身后,探出脑袋迎接阳光;不再为一点小挫折惊天动地,而是平静心情自我给养;也不再任性地要求回家,只是在某个醒来的午后,看见窗外日光倾泄,便油然觉得:这里,也很温暖。

最后一个音符延伸,直到收起空气中最后一丝波澜。我逐渐回过神来。

时光的沙漏颠倒了5次,一切变化都在此找到见证:厚厚一沓独自来回的车票,墙上勉励自己的宣言书,枕边默默风干的泪痕……看着这些,心中有种莫名的亲切与感动――这里是给予我的自由生长的空间。

简评:本文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素材,很好地诠释了作文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很容易打动读者。贯穿全篇的音乐描写,与叙写的内容浑然一体,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作者笔法老到,描写细腻,情感脉络清晰可感,于字里行间显露出成长的历程与对空间的参悟。

(荐评/薛海潮)

读秋

安徽枞阳中学418班吴昭中

不知何时已踏进了这深邃的秋境之中,若不是骤然降临的冷空气,还真忘却了她的存在。现在,我已真真切切地嗅到了她的甜美呼吸,她正拖着一条长长的纱裙向我款款走来,一路上挥洒着金色的花瓣,并伴有簌簌的凉风。我深深地被陶醉了。

在儿时的记忆中,我对秋总抱有一种美丽的幻想。我清晰地记得,到了秋天,广阔的田野一片金黄,人们开始了喜悦的丰收。稚气的孩子们在金黄的稻田中来回穿梭,嬉戏玩耍,好不快活。邻人的狗也不得歇,吐着长长的舌头互相追逐,在一涌又一涌的穗浪中翻滚打闹。喜悦的农人则勤快地收割,他们脸上时时挂着笑容,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力量。这尤使我感到秋的伟大,她用她那金色的光芒为我们收获希望,给我们温暖。

而我呢?在秋天里,有时,随着我年迈的祖母上山收集柴禾。祖母背个大竹篮子,我帮祖母扛竹耙,我们就上山去了。在秋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壮观。枫树首先以它那不可抵挡的魅力向我们展示着大红的鹅掌片;松树也不甘示弱,抖动着满身金黄的针叶,一个个鱼磷状翻卷的松也在枝头欢呼雀跃,迎接这秋的到来。忽而一阵风拂过,满树的红鹅掌片,满枝头的金针、松果都漫天飞舞地旋落下来,它们像一个个乖巧的孩子乘着降落伞,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母亲,扑向地面,为大地铺上一层又厚又软的毛毯。这时,我和祖母就赶忙行动起来,将这秋的收获装进竹篮里,很快就满载而归了。

偶尔,与同伴一起携着鱼竿去钓鱼。我们一起穿过那片山间小林,鸟儿伴着我们的脚步声歌唱着,歌声优美动听。大概是正在举行森林聚会吧,森林中各类歌唱家都到齐了,有“唧唧”声,有“咕咕”声,还有“啾啾”声,“唧唧咕咕啾啾”,好一段美的旋律!也许是欢迎我们的缘故,当我们这些新客不小心闯入它们的欢庆聚会时,它们竟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反而更加欢呼雀跃起来,有的甚至还拍拍翅膀飞起来,给我们来一段精美绝伦的舞蹈……

回忆这儿时的秋,我还真充满着眷恋之情。读儿时的秋,让我想起在祖母怀抱里度过的岁月。

然而到了如今,我却丝毫也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了。祖母已逝去,她在镜框里,仍抿着嘴对着我笑。我仿佛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遇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旅途的艰辛已使她的腰佝偻起来,并无情地用岁月的染剂染白她的头发,在她的脸上刻上一道道历史的印痕。

时光竟是如此飞逝,我恍然地从美丽的秋一下子跨进了沧桑的秋,像是一下子跌进了历史的深渊。一阵幽冷的风朝我袭来。那么,我想,我确是回到了古老莽荒的青铜年代,我是得要再次见证这无比悠远的时代了,于是,我感到死一般的寂静。

只是,她真的至于这般的无情么?当我被些上古时代的古树丛林包围的时候,却依然发现了她在对我微笑;一些古菊毫不吝啬地为我怒放它那银白色的花朵,一些金黄的柿子正像灯笼一样高高地挂在枝头,冲我招手。

……

我终于等到了,我确是等到了。这个蒸笼般的夏去得总那么迟,这个凉爽的秋来得总那么晚,然而毕竟是来了,让我感到是如此的及时,像干裂的土地渴望着甘霖降临,像黎明等着太阳的升起。终于来了,终于来了,我得放声歌唱,歌唱这姗姗来迟的秋。但我不能歌唱,黎明之前需要安静,太阳升起前总是一片寂寥……

她来了,满带希望的种子。心满了,带走了悲哀的痛。

幸福,悲哀;悲哀,幸福。

欣喜,忧愁;忧愁,欣喜。

简评:秋天原本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了内在的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它的美丽与萧索,它的到来与离去,都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作者表面上是在“读秋”,而实际上,却是在审读自己。从季节的交叠和变迁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情感的走向和内心的成长。这正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所带给我们的共鸣与感动,让读者在读懂了秋的美丽的同时,也读懂了作者多愁善感的心。

(推荐/许晨曦)

即学即练

1.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与命运的关系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构思要点:

“生命的格调”,也就是一个人的气度、品性、作风等。构思立意时,我们首先应将“格调”的具体所指确定下来,而不要空泛地去抒情,比如以下一些主题:人生境界(价值追求、审美趣味)、情操品格(高尚、卑鄙、诚实、虚伪)、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内敛、洒脱)、处世态度(乐观、悲观、积极、消极等)。

如果要体现出“情景交融”,我们可以将所写的人物置于特定的生活场景,为事件的发生选择一个特殊的地点,也可以在文章主体中设置一条景物线索等,从而让景与人相辉映,让景与事相交融。

2.请以“生命因适应而美丽”为题目,写一篇散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我情景交融的片段:

3.请以“柔软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散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我情景交融的片段:

上一篇:第一节 以主题创新取胜 下一篇:第七节 以工笔细描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