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时间:2022-08-27 01:32:37

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摘要: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17日,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可以看出,长期在需求侧拉动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供需错配、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内涵出发,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升级进行探讨。

关键词:供给侧 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含义及内容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17日,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时间,供给侧改革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词汇。

供给侧改革,就是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

面对中国经济问题,供给侧改革未来的任务纷繁复杂,但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每一样都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这五大任务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二、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

一是在粮食连年增产、农业持续向好的背后,各种支撑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农业呈现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新特征,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增多并相互交织、复杂多变。二是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动植物病害等多发频发重发,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持续丰产丰收、再创新高的难度加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的任务日益繁重。三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四是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农民工就业和工资上涨受到制约,加上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及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空间不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五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较大,成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约瓶颈。

2.第二产业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高成长性产业快速发展,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全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万亿,居全国第五位,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大省和重要的制造业大省。但应该看到,我省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传统支柱产业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行业龙头企业少,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等,尤其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应当具备的支柱产业如汽车、机械装备制造等,我省都比较弱,与中部一些省份相比差距比较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先进制造业仍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最重大、最紧迫的课题。

3.第三产业

当前,我省服务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与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最大制约。一是增速和占比仍然较低。从增速看,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8.8%,居全国第22位、中部地区倒数第二位。从占比看,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多年来一直徘徊在30%左右,201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一。这无论是从工业化阶段、城镇化水平还是人均收入水平来看都难以解释。二是服务业结构仍不合理。从产业结构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50%左右,而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服务业仅占16%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中心城市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2013年,郑州市服务业占全省比重为25.1%,低于合肥的29.3%、长沙的29.5%、西安的45.5%、武汉的45.9%、成都的48.8%等中西部省会城市。三是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缺少实力雄厚、业态先进、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2013年,全国服务业100强中我省仅占2家,全省100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仅占13家。另外,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在服务业人才培育、新业态引进、产品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不小差距。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河南省产业升级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聚焦产业建设,把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促进存量升级,积极引进增量,多点发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第一产业

(1)思路

以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键环节,围绕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目标,全面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能力,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2)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增产方式转变。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重点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建成重点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力解决生产中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

二是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全面增强抗灾保丰收能力。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健全省、县级国家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跨区域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体系、提升植物保护物质装备技术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构建旱情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等防灾减灾体系。

三是培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和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壮大农业人才队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和培养一批站在农业高新技术前沿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优秀创新团队。

2.第二产业

(1)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为依托,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抓手,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做大服务业、做强工业、做优农业,突出发展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着力构筑人力资源、交通物流、专业配套、科技创新、载体体系新优势,推动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产业层次由低端到高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由粗放外延向绿色低碳转变,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坚强支撑。

(2)建议

一是实施先进制造业“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充分发挥近年来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溢出效应,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骨干企业,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分工协作,强化链式整合和横向联合,以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做强大企业、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做活创新链,在省市县三级分别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形态新、带动作用大的百千万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生产网络。

二是实施传统支柱产业转型解困工程。综合运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承接转移、节能降耗、淘汰落后等手段,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加快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

三是实施高成长性制造业集群引进工程。积极承接高成长性制造业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现代家居等高成长性制造业。

3.第三产业

(1)思路

适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生产业推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以生活业激活居民消费,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质、地位提升,构建充分融入产业经济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多元活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2)建议

一是加快发展生产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全省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是培育壮大生活业。以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引领、新业态发展为重点,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活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小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南都学刊,2010(3)

[2]张冬梅.提升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8(10)

[3]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3)

上一篇:关于低等级道路上中小跨径桥梁设计的思考 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平台发展问题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