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小学思想品德课

时间:2022-08-27 10:24:32

浅谈高效小学思想品德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走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一些学者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教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学生通过表演如身临其境,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在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让同意走的学生坐左边,不同意的学生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教师看来,学生上网弊大于利,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因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安排了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辩论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安排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采取换位体验的方式,以促成学生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

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灵活直观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能力,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A Feminist Analysis of Black Female Charact... 下一篇:浅议初中数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