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教程》质量评价

时间:2022-08-27 09:21:05

《综合教程》质量评价

[摘 要]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核心部分,合适的教材对于以及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对《综合教程》进行了质量评价。文章首先讨论了教材评价的必要性、教材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教材评价的目的。然后以Cunningsworth的三分法,对《综合教程》(第一册)进行了使用前评价、使用中评价、使用后评价。通过评价,作者指出了《综合教程》的优点及其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讨论了对其进行系统的、动态的评价的重要性。

[关键词] 《综合教程》 教材评价 使用前评价 使用中评价 使用后评价

引 言

英语教材指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英语材料,比如课本、磁带、光盘、教师用书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孙平华,2005)。具体来说,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英语教材,有利于教学大纲

和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内容丰富、活动多样的教材,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好奇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他们去学习。

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一旦选择了某套教材,就很难轻易再改来改去,因为教材自身有连续性和彼此衔接性。从这一点上来考虑,在现有的教材中选择最好的和最为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材就更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一套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终生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外语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了解教材评价的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材评价能力,尽力为学生选好教材。

既然英语教材以及教材评价如此重要,那么,对于2005年出版面世的《综合教程》来说,对其做出科学、合理、系统的评价就更显得重要。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综合教程》进行评价,以期引起各位同仁的注意,促进我国英语专业教材建设的发展。

教材评价的标准、类型、目的

Tomlinson(1998:7-22)提出了好教材的特点并依此来评价教材。他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备受欢迎,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教材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学生必须随时准备好获取所学的东西(遵循可理解性输入的理论),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引向输入内容的语言特点,应该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如信息差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教材应该考虑到指导的积极作用通常并不能立竿见影,应该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如视觉型、听觉型等),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的情感因素(认知风格、情感态度、兴趣和动机等),教材应该允许学习有一个沉默期,教材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的左右半球协调工作,教材不能仅依靠控制性训练,教材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

Cunningsworth(1995:14)认为由于教材评价的目的和情况不同,按照教材使用和评价的时间关系将教材评价分为使用前评价(pre-use evaluation)、使用中评价(in-use evaluation)和使用后评价(post-use evaluation)。具体来说,最常见而又最难进行的是使用前评价,这类评价是在使用教材之前作出的评价。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因此做起来相当困难。它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教材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使用中评价是指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对教材作出的评价,比如对某一种使用时间长、反映良好的教材作出评价,由此决定是否换用新近出版的其他教材。使用后评价是在教材使用之后对教材作出的评价,这类评价能够对教材的功能作出回顾性的评价,而且能够对教材使用一段后出现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使用后评价有利于决定是否在将来继续使用同一种教材。

教材评价的目的有很多。一个重要而又常见的目的是为了选用新的教材。另外一个目的是找出正在使用的教材的优缺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点,并通过改编或者从其他已有教材借鉴相关材料来改进正在使用的教材(ibid:14)。上文提到的Cunningsworth的三分法主要是侧重于对正在使用的教材进行评价,本文的评价也是如此。

《综合教程》(第一册)的使用前评价、

使用中评价与使用后评价

1.使用前评价

《综合教程》第一册包括16个单元,供一个学期的教学使用。每个单元的内容构成如下:

Text I (课文1)

Text comprehension (课文理解)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text (课文结构分析)

Rhetorical features of the text (课文修辞特征,第3、4册)

Vocabulary exercises (词汇练习)

Grammar exercises (语法练习)

Translation exercises (翻译练习)

Exercises for integrated skills (综合技能练习)

Phonetics (语音,第一册)

Oral activities (口语活动)

Writing practice (写作练习)

Listening exercises (听力练习)

Text II (课文2)

由此可见,《综合教程》(第一册)每单元包含了词汇、语法、翻译、语音、口语、写作、听力、听写以及阅读理解等内容,涵盖了学生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基本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视觉和跨学科等能力(孙平华,2005)。这样的内容安排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借助课本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

就课文的主题而言,《综合教程》(第一册)每一单元的课文1包含了以下主题:家庭、伦理道德、惊险经历、未来世界、文化教育、网络技术、社会问题等。依照Tomlinson的观点,好的教材应该做到其内容备受欢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此而言,《综合教程》(第一册)不失为一部好教材,因为它所涉及的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学习甚至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教程》(第一册)16个单元的课文1的平均长度为796.815词,即接近800词,相当于一篇阅读理解文章的长度。关于每一单元课文1的长度的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课文1的长度

由表1可知,在16个单元的课文1中,37.5%的课文其长度在800~900词之间,这样的课文长度对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从高中毕业,他们的词汇积累毕竟有限,课文如果太长(比如,超过1000词甚至更长),就会抑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另一方面,50%的课文(第1,6,8,9,10,11,13,16单元)其长度在800词以下,有利于学生强化英语基础,扩大词汇积累,逐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综合教程》(第一册)的16个单元,其所提供的单词和词组的平均数量为33.3125词,即接近34词。表2 给出了每一单元提供的单词和词组数量的详细信息。

表2 每单元提供的单词和词组的数量

由表2可以看出,《综合教程》(第一册)的16个单元中,56.25%的单元提供的单词和词组的数量少于34,也就是低于全书的平均数,而且81.25%的单元其单词和词组的数量少于40。可见,《综合教程》(第一册)在安排每一单元的单词和词组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即有利于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学生要完全理解课文,就必须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依照Tomlinson的观点,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

2.使用中评价

表1和表2使人觉得对于英语专业大一的学生来说,《综合教程》(第一册)并不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却发现,一些学生反映《综合教程》(第一册)太难,学习起来很吃力,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a. 部分课文生词较多,课文理解不了。

b. 练习中的汉译英太难,学生不会做。

c. 综合技能练习中的第二部分,即单词填空太难,学生根本看不懂文章,从而放弃尝试。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何在呢?

依据教材编写者的建议,《综合教程》(第一册)供16个教学周使用,也就是每周一单元。然而,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较晚,每周只有三次《综合教程》课,教师要在一周内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是非常困难的。第二,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存在适应问题,也就是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的问题。第三,一些学生尚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未能对课文及练习进行认真细致的预习。

Cummins把能力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的人际交流技能(BICS: 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另一种是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ALP: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Ellis, 1994:198)。《综合教程》明显是倾向于CALP的,即发展学生的认知语言能力。《综合教程》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听、说、读、写、译。由此可见,《综合教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然而,《综合教程》中是否应该包括听力练习却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因为,《综合教程》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从而为学生熟练应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课程。而且,学生也有单独开设的英语听力课程。

《综合教程》(第一册)每单元的听写都与该单元的课文1紧密相关,从而使得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关于某一个主题的信息。作为一项综合技能,听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取得显著的进步。同时还能与英语听力课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的听力。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练习听力时,只注重听,而没有或者很少写,从而使得听力很难有大的提高。而听写练习则要求学生必须边听边写,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听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再加上学生课外很少进行听力练习,在课堂上进行听写练习就显得更为必要。

3.使用后评价

上面说到的使用前评价和使用后评价,主要是笔者根据《综合教程》(第一册)的教材内容,依据有关教材评价标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其作出的初步分析。那么,学生的使用效果如何呢?笔者结合《综合教程》(第一册)的期末考试试卷及学生的成绩做了如下分析:

《综合教程》(第一册)的期末考试试卷有以下五部分组成:同义词辨析(15%),词汇选择(30%),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0%),阅读理解(20%),汉译英(25%)。除了阅读理解的文章来自教材之外,其他试题均来自教材本身。通过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综合教程》(第一册)已经接受,并且他们的英语基础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义词辨析是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难题,然而该题学生的通过率为76.33%,平均分为11.15分(满分为15分)高于全卷的平均通过率(67%)。这表明,学生的英语基础确实有了提高。

专科学生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比较薄弱,单词量偏小。这体现在试卷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为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属于词汇的灵活运用,该部分学生的通过率仅为37.60%,比整个试卷的通过率(67%)低了将近30个百分点。这表明专科学生的英语灵活运用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结 语

教材的好坏是决定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将影响一代人,进而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或正或负的作用。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没有好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由于《综合教程》2005年面世,笔者使用此教材时间不长,因此今后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比如,本科生使用该教材后的效果如何?学生在使用完《综合教程》全部四册内容后,他们的英语能力有多大的提高?这些都有赖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予以解决,从而对《综合教程》作出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

教材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笔者通过本文的尝试,期待引起其他使用《综合教程》的同仁的注意,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评价,推动我国英语专业教材的建设,从而提高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1995.?Choosing YourCoursebook.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Oxford:Heinemann, 1995.

[2]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Tomlinson, B. 1998. Introduction in Tomlinson, B. (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何兆熊,顾大僖.综合教程(第一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孙平华.国外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述 [OL].www.省略,2005.

[6]武宇桐.当下教材的困惑与思考:谭浩强教授谈教材的四大问题 [N].中华读书报,2005-10-26:第13版.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合作学习理论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 下一篇:非英语专业新生大学英语课堂焦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