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27 08:16:28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发展的眼光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核心,需要教师以前沿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学;新课程

1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从口算抓起。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以及百以内的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等两步计算。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速算方法,如: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利用商不变性质等。要使学生的计算达到既准、又快。还要培养学生的验算和估算能力,估算是当前国际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视的一种能力,在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使学生自由灵活的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系统计算后去估算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方法去检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孩子不仅需要一般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文字,而且还需要特殊的阅读能力来理解数学中的“数与符号”,所以家长经常会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孩子,数学成绩却未必好,原因即在此。对于存在数学语言阅读理解困难的孩子,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文字阅读能力,其次是培养他们对“数与符号” 的理解力,教师应查出学生对哪些“数与符号”存在理解上的误区,然后实施针对性的补救。

3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愉快地获取知识。如教学长方形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桌面、黑板面、书本面等、抽象出几何图形,再让学生数一数图形的边和角,量一量四条边,比一比四个角,通过分析比较做出判断,进而综合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并抽象出长方形的本质属性“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从实践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理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这节课内容多,概念多,容易混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个圆形纸片,引导学生把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换方向对折打开。反复几次,学生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中心的一点,就此得出圆心这个概念。并逐步认识直径、半径。再让学生量一量直径、半径。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同一个圆里直径相等,所有的半径也相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学习效果。

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提供各种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先让学生摆小棒,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用自己的语言把摆小棒的过程说出来。这样既让学生动了手又动了口、又促进了智力的发展。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6 从情境中培养

教学情境的创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课件出示动画蓝猫和淘气来为我们布置教室设计的不同方案,蓝猫设计的颜色较杂乱,淘气设计的有规律,师:你觉得谁设计得更好一些,为什么?通过从逼真的情境、形象化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孩子喜欢的蓝猫、淘气设计方案的对比,创生问题,引出思考,诱发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对比感知规律。

7 从生活实际中提升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立足生活的教育,就是说教育源于生活,决定于生活,是从生活教育的基础而言的。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模仿为创新。例如“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时、分、秒问题等等,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切身感知了知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8 从操作中引发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在“动”中引发创新思维。如:在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是,我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即小正方形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进而推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在此操作中引发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并非简单,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弱点,进行强化与补救训练。

上一篇:参与式学习设计谈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