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医

时间:2022-08-27 08:00:48

如何学好中医

摘 要:介绍俞尚德主任医师读书治学经验之谈。他强调,要学好中医,应该具有较好的古文和传统文化基础;另外,在继承古人经验基础之上,要注重创新。

关键词:俞尚德;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0942-02

YU Shangde's Experiences about How to Mas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Tao,CHEN Hongyu,WANG Yongjun(

Hangzhou Hospital of TCM,Hangzhou 310007,Zhejiang,China

Abstract:To introduce YU Shangde's expierences about how to mas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Dr YU emphasizes three key strongpoints: ancient Chinese prose ,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of TCM.

Keywords:YU Shangde;academic thoughts;clinical experience

中医之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以降,学派林立,名家辈出。前人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体会,除了由门人口授心传外,大部分均保留在他们的著述中,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座伟大的宝藏。但作为今天的中医,面对这座宝藏,面对这些洋洋大观的学术,汗牛充栋的医籍,难免有望洋兴叹之感,不知何处措手。

俞尚德主任医师为国家级名医,我国著名的中医消化病专家,在近60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优异疗效。他结合自己多年读书、治学及临床的经验体会,认为要读懂古籍,学好中医,应该掌握如下要点。

1 学习古文知识 打好古文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包括医籍)均为古文,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变迁,在汉语中的某些“字”,含义与现代汉语迥异。例如“并”字,今义是并立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意义却是相背。又如古汉语的“病”字是指重病,一般的病或小病则称作“疾”或“恙”。所以,要读懂中医古籍,必须要有较深的古文修养。可以说,掌握古文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必须打下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秦伯未先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讲得非常明白:“初学于丁师(沪上名医丁甘仁)门下,丁老首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中的220篇文章,每天1篇,天天如此。尤其《出师表》、《桃花源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要求背得滚瓜烂熟,一气呵成。当时觉得乏味,却不料古文程度与日俱增,从此博览群书亦觉易也。”的确,掌握了古文这把钥匙,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就易于打开了。俞老在古籍中能自由徜徉,如鱼得水,也得益于幼年时私塾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旧学根底。所以,俞老择徒,对于学历要求并非严格,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

2 广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奠定传统文化基础

古往今来的名中医,均是通晓诸子百家、学养深厚之人。如前人所言:“名医必然饱学,断无俭腹名医”、“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为什么呢?乃是因为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土壤上,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打开中医学这一宝库的一把钥匙,舍此无他。俞老主张学习中医的人,应该认真研读《论语》、《孟子》、《周易》等儒家经典,从中可以领悟古人立身处世之道,有助于我们坦荡胸臆,和谐处世。其中对《周易》一书,俞老尤为重视,数十年来,反复研读,现今年届九十,仍手不释卷,时有所悟。俞老认为,《周易》易理象数之学,的确繁复精深,但究其根本,《周易》之所以被后世誉为群经之首,乃是因为这里边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大智慧――以宏观、形象、整体、辩证为特点的中国哲学方法,并以此指导了各门传统学术的建立和发展,中医学也不例外。研读《周易》,把握这一套哲学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中医理论思维水平,从而做到高屋建瓴,执简御繁。正如古人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此外,《周易》尚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如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示人们当刚健有为,革故鼎新。数千年来,它激励着无数的读书人奋发图强,出世有为,建功立业。至今,清华大学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可见,这一乾健有为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之一。况且,自古以来,医界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孙真人甚至明确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可见医易渊源之深。

除此以外,俞老认为,前人的笔记小说,稗官野史等,如《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随园诗话》等,也宜广泛阅读,以掌握更多的文、史、哲知识,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这一点对于中医的学习亦十分重要。如秦伯未先生所言:“专一地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修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

3 医学专业的学习

3.1 由浅入深 由博返约 逐渐深入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书,浅显通俗,可作为入门之阶梯。继而深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宜精读深思,晓畅经旨,熟谙典要,奠定坚实之基础。而后可以旁及各家,如隋唐之《外台》、《千金》,金元之刘、李、朱、张,温补之薛(立斋)、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温病之叶、薛、吴、王等等,均宜涉猎,明其要旨。最后,应由博返约,由杂而专。俞老长期钻研脾胃学说,诊治消化系病症,临床上以补土派为主要学术渊源,认为东垣学说注重补中益气,调理脾胃升降之气机,以升清为主,清升则浊降,切合临床实用,是治疗消化病最基本的法则。另外,俞老亦重视张景岳等温补学派医家的经验,认为适宜于多数慢性脾胃病的治疗。

3.2 适当记诵 贵在领悟

中医古籍众多,浩繁无涯,难以穷尽。当择其要者,如经典之精段名句,名家之精要论述,本草之性味归经,方剂之组成主治等等,熟记背诵,练就功夫。但古籍文辞古奥,词简义深,尚需潜思默想,领悟其旨趣,方可切于实用,而自有所得。如苏木一药,临床常作活血药用,仅《本草拾遗》提到一句“治人常呕吐”,既然治“常呕吐”有效,当然治一般呕吐就更有效了,临床用之确有良效。

3.3 法古融新 与时偕行 有个自家在内

清代诗人袁枚提出:“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清代另一位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则在《艺概》里强调要“有个自家在内”。俞老非常赞赏他们的治学精神,常以此二句自励,认为读书看病均应有独自见解。继往旨在开来,承前理应启后,要在前人创造业绩的基础上,提供一点前辈所没有的新东西留给后代。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已100多年,借助于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其进步可谓一日千里,在许多疾病的诊治方面,优势日益显著。面对如此强有力的冲击,中医学的临床阵地逐渐萎缩。如何在保持中医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吸收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以提高中医的疗效?这是近一百多年来,无数中医同道一直在苦苦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关系中医学兴衰成败的重大命题。从初期的中西汇通派、中医改革派到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派,都做出了重要的探索,然中医学术日益萎缩、临床疗效未能突显的颓势仍不能挽回。

俞老通过自己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的临床验证,发现并证明了“审病辨证,辨证治‘病’”是一种发挥中医药优势的有效临证思维方法。

众所周知,后汉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在《伤寒论》中初步建立起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千余年来,后世医家均从之,并进一步予以充实和完善。多年来,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亦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特色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医学知识在我国普及,古老的中医常要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60年代以前,病人的主诉基本是胃痛、饱胀、呕吐、腹泻、黄疸等,而其后日益增多的主诉是痢疾、溃疡、肝炎、胃炎、食管炎等等。近来更要求乙肝三系抗原转阴,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逆转等等。从上述患者主诉的改变可以看出病人就诊的目的,从要求治好“症”提升到要求治好“病”(现代医学诊断的病),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仅仅满足于症状的缓解(治“证”),而应当追求病变的彻底治愈(治“病”)。

为适应这种形势的转变,俞老通过多年探索,发现了“审病辨证,辨证治‘病’”这一诊疗模式。其基本概念,就是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确切诊断是什么病(现代医学的病),理解其基本病理改变与发病机制;将现代医学技术所检测到的形态学与病理学改变融入传统中医学的“四诊”范畴(可以将其视为“四诊”的延伸和扩展,故暂称之为广义新四诊),发扬中医特色,从“病”着手,审慎辨“证”,寻求病机;结合病理、病机与现代医学检查的客观指标,从机体的整体观点出发,综合审“病”、辨“证”、立法;再参照中药现代研究的新发现、新认识,拟方、选药、治“病”。简而言之,就是在确诊“病”的基础上辨“证”,在辨“证”的指导下治“病”。它既继承了传统中医整体辨证的特点,又能纳入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使辨证微观化,加强了辨证论治的针对性,且重在治“病”,提高了临床疗效,是辨证论治的一种发展形式。而且,俞老通过数十年的临证工作,初步建立起了消化系多种常见病,如食管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胆石症等的“辨证治病”体系,并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确有良效。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伴有的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办法,而俞老运用“辨证治‘病’”这一有效的诊疗模式,取得优异的疗效。俞老临床观察发现,只要是坚持数月的正规治疗,这些癌前病变几乎都是可以好转或逆转的。中医临床的优势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展望中医的未来,俞老一再强调,中医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学术创新,应在保持自我,坚持自信的基础上,以宽广的学术襟怀,以包容性、融合性、超越性的姿态,汲纳现代科学的有用成分,推动古老而又常新的中医学发展前进。《易传》曰:“变则通,通则久”。

上一篇:应用Stata软件的Meta分析完成医学科研定量评价 下一篇:失重骨质丢失的中医学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