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探索

时间:2022-08-27 05:59:26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教育探索

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现状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接班人的目的,涉及较多的是将思想政治和国家意志进行统一结合,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应地从范式教育转为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的人性化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延伸为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应重视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加以完善。此外,还应看到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不断加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的更踏实更具体。作为高校学生而言,也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心理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彻底消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其作用延伸到内心深处。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多数高校采取思政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加以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政政治教育,两方面单独进行,有所割裂。有的高校只是期望通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转变而带来的心理变化,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两种方式都难以将学生的积极作用加以发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节奏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转变节奏不能及时适应。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本身的思想意识与学生群体有着滞后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无法有效结合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心理教育。从多方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机制和人员上都有待提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及家长对心理教育有了更多关注,同时社会舆论也对心理健康更为重视,在此背景下,不少的高校已把心理教育作为专门的课题加以研究。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心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心理教育内容。

1、心理教育能为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育领域,普遍将心理修养当做进行诸如体力、审美、道德等其他修养的基础,通过进行心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群体形成较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从而为更加有效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心理基础。首先,心理教育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心理背景的铺垫,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做到对自己,对他人的正确认识,按照道德规范恰当表露情绪。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处理不好社会关系,个人产生心理障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也就无从谈起了。其次,通过心理教育,学生能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方面有所进步,在面对挫折时能及时应对,在表现自己时做到恰当又妥善,并能认清生活中产生的裂痕,及时予以弥补。学生具备了这些心理自我调整能力,也就构筑了较为健全的人格结构,再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大学生能够做到在较高层次上确定自身目标,并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方向的指引下,完成目标,为社会贡献出自身的价值。

2、心理教育有效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目的就是塑造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在政治、思想、行为及品德方面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和规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以特别重视,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应该看到,高素质的大学生既要在思想、政治及品德上保持优秀,也应保持心理的健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教育,就是基于大学生素质全面化的需求。通过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群体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更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潜能,引导高校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认知,勇于面对生活挫折,培养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更加贴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利于学生人格全面性的培养。

3、心理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心理教育能够开辟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途径主要是采用说服、评价等方式,通过树立榜样典型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思想素质。这些教育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方法的使用上,过于强调外在因素的强化,在某些时候,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不难发现,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是认知及心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因此,新时期下需要走出传统的教育范式,采用更加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新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心理教育就是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综合运用心理暗示法、心理疏导法及心理咨询法等方法,开发学生心理意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让学生自己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困扰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适当运用心理辅导,使大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自觉接受消化。通过心理教育的这些新方法,有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成效性更显著。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侧重研究人在思想方面形成、变化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思想观念在发展变化时又与心理保持同步,因此,我们要正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到从心理现象出发,对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规律加以研春岁月究,从而找出心理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心理作为思想的先导,是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具体到高校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因此,心理教育根据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具体化、个别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以下方面融入心理教育。

1、教学内容注重加大心理教育比例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两课”教学实践中,要加大心理教育的比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具备的内化程度,而心理结构又是产生内化的主观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涉及到心理结构的构建,只能通过心理教育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学生群体的心理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心理上的发展规律加以掌握,通过针对性地讲授,使学生经过认知、感受、体会、理解等过程,完成人格的搭建,形成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中,加大心理教育比重的重要措施就是增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通过心理课程的系统化学习,使高校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形成良好品质。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割裂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要在课程之间互相穿插,加深彼此联系。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网络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开辟了新渠道,应大力运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时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广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及时更加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建立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心理问题涉及到一定的隐私,因此,学生通常不情愿对外公开自身的心理问题,信息网络又有着虚拟,隐蔽的属性,方便学生吐露内心的思想,能够容纳学生释放的各种情绪。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及时准确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予以了解,通过相应的分析,找出问题,便于及时进行沟通解决。同时,这种网络化的教育方式,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公平观念,能够被广发学生接受,从侧面上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业队伍的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它要求教师要对心理学的原理,方法等系统掌握,另一方面,它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如知识结构、责任意识、人生阅历、道德品质等都有着严格要求。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对心理学科的知识比较缺乏,造成心理教育工作的水平较低,也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吸收一部分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对大多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契合大学生群体的身心规律。此外,还应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队伍,及时预控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要总结新方法,新思路,贴合学生身心实际,做到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的互补,一方面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对传统单调的教育方式加以有效补充,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入新阶段。

作者:刘小丽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分析 下一篇:小学心理教育策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