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规律初探及母题设计

时间:2022-08-27 02:30:28

高考作文命题规律初探及母题设计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低段入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从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培养低段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 键 词】 阅读能力;低段;小学

一、高考作文命题规律

(一)2006至2013年纵向规律探究

2006年选取《伊索寓言》中乌鸦学鹰的寓言,增加牧羊人和孩子的两个评论,引导学生思考“勇于实践”和“量力而行”的矛盾关系。2007年以漫画命题:一个孩子踩到西瓜皮摔倒,家庭、学校、社会异口同声说出“出事了吧!”这道题目当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虽然三方说话的内容一致,但是他们的心态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可以自选角度作深入思考。2008年是个意外,由于5月12日的大地震,所以高考题目选取了地震中的典型事例,要求学生据此作文。2009年命题者编写了一则“兔子学游泳”的故事:小兔子为了躲避狼的追袭参加了游泳培训,但是学了很久都没学会,教练野鸭认为小兔子还不够努力,评论家青蛙认为应该让兔子发挥自己特长,思想家仙鹤认为兔子学不了游泳还可以试试其他的本领,以此引出思考。2010年试题选择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材料:一个讲的是一种热带鱼在鱼缸只能长到三寸长,在水池就能长到一尺长;一个讲的是狼总是积极体验环境,增强自我的生存能力;还有一个讲的是心理学家随机挑选的“最有前途者”的名单交给班主任,老师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很快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最后一个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人才成长的一定规律。2011年“中国崛起”的现实材料出人意料。2012年,油漆工随手补洞,船主感恩回报,与当年“小悦悦事件”“最美女教师张莉”等社会热点结合紧密。2013年师徒切割钻石时分别在经验和勇气上展现了不同的特质,审题难度并不高。

从这8年的试题中我们发现很多规律。首先,历年试题都和中学生的成长历程密切相关。内容涉及人生征途中的两难选择,或是个人与环境、社会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梳理出成长的规律与方法。其次,材料表意明晰,在审题立意方面不会过多地设置障碍。在某些材料中,甚至会明确提出跟作文中心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如2009年的“发展特长”“生存的本领”,2010年的“不断体验”“成长有一定规律”,2012年的“随手”,2013年的“经验”“勇气”等等。第三,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材料或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旨。即使是非常特殊的2008年地震内容,也是从群众自救、政府赈灾、社会帮扶三个方面切入的。

新课标高考作文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从过去要求学生注重反思自我,转变为在反思自我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社会。虽然有些题目涉及的时间空间跨度较大,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演变与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也许我们今天还是一个社会热点的旁观者,明天就成了一个突发事件的参与者。因此,对社会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同时对热点问题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已成为一个高中生的基本要求。

(二)2014、2015年横向规律探究

横向比较2014年的近20套高考作文题,更是形成以“人”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的特点。有思考“人生智慧”的,如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四川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江苏卷“什么是不朽”,浙江卷“门与路”;也有思考“人与自然”的,如新课标二卷“喂食动物致其失觅食能力”,湖北卷“山顶的风景”;也有思考“人与社会”的,如新课标一卷“关于打破规则的争论”,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还有思考“人与科技”的,如辽宁卷“科技改变生活的异见”,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甚至还有总结“思考的方式方法”的,如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2015年给新闻事件当事人写信的试题更是引导学生既关注社会,又考虑个人成长。可以说,高考作文题就是围绕着“人”这个核心,引导考生反思人对自身及对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取改变自我和改变世界的智慧。

二、作文母题

(一)人生智慧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我那曾祖父的木匠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工夫。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它表面上不完美,其实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如水泥路面的缝隙),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缝隙”这种细微的不完美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的完美。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需要注意的是,“缝隙”并不是“残缺美”!

因此,正确的立意可以参考: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为自己留下后路;给异于己者留有“缝隙”,可以形成文化的兼容多元与繁荣。总之,“缝隙”是指凡事要留有回旋的余地。

(二)人与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诸暨的郦先生家住6楼,早前母亲腿上动过手术,上下楼不方便,郦先生为方便母亲上下楼便花了几十万装了一部直达6楼的观光电梯,供自己的母亲上下楼。但这一做法引起了社区其他住户的不满,他们认为挤兑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很多时候公德和私德有重合和交叉的地方,但也有冲突的时候。比如,为了孝道而牺牲公共利益,为了义气而包庇、袒护,为了呵护而放任、纵容等。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人们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可称为社会性道德;“私德”关系到个体一己的安身立命、终极追求,可称为“宗教性”道德。公德、私德是有重大区别的,但在个体身上,往往有“一身而二任”既有公德又有私德的相互重叠、各自区分的状态。简单说公德就是公共场合所应该有的道德,如排队、不随地吐痰、文明过马路、不闯红灯……私德是在家庭中的所应该有的礼节与道德,如孝顺、尊敬师长、尊敬兄长、夫妇和睦……

业无德不兴,守公德是源泉。喧嚣社会,茫茫尘世,每个人都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同时又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社会坚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德,与公民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诚然,社会公德乃社会整体的成长秩序,这与每个人的心灵秩序紧密相连。公共场所,你推我搡,针锋相对;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喧闹一片;商品交易,缺斤少两,欺诈蒙骗;街坊邻里,互不言语,冷漠以待……当人人以这样的面孔示众于人时,何谈社会公德?充其量不过是虚伪的“傀儡”,丑陋的一分子罢了。

社会和谐关系的建立既不能以公德的名义牺牲个人私裕同时也要求个人不能以成就私德行为而有损公德,否则,和谐的人际关系无从谈起。

(三)人与自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嫦娥奔月”“女娲补天”是人类童年时期对星空的仰望;“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膨胀着人类征服自然的野心;“登月成功”“火星着陆”记录着人类探索自然的足迹。人与自然的彼此磨合,经历了数千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赵忠祥主持的一档栏目,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其间栏目名字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的改变:《动物世界》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人与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愿望。面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人类该如何协调自己的角色?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人与自然”是一个思辨性很强的题目,对于这种并列式短语结构的话题,需要从两个概念间的特殊关系中去思考,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而自然环境的好坏又取决于人类的活动。二者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写作时,一定要通过它们的关系来立意。可以从正面立意,如欣赏自然、体悟自然、师法自然、感恩自然、回归自然等角度;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即通过反思生态的恶化,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呼吁人类敬畏自然、善待万物、关爱地球。

(四)思维方法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作家侯文咏在《不乖》中说道:“那时候我并不明白,不听话的人,长大一样会有前途――差别只是,听话有听话的前途,不听话有不听话的前途。”

读了侯文咏的这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想?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这个材料认为“听话的孩子”和“不听话的孩子”都有前途,所不同的是,各自的前途并不相同,并没有肯定一方而否定一方,体现了对这个问题客观冷静的看法,承认差异,但没有褒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听话”与“不听话”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并不能脱离具体环境而笼统判断其好坏。问题的关键在于“话”是不是正确的,合适不合适自己,是不是符合具体情况。

其实“听话”与“不听话”的变化是依赖于客观情况的变化的,我们只要不断地通过“听话”来认识实际,用“不听话”来评测自己的实力,并坚定地走下去,不断地修正方向,使与“大势”相合,以客观实际为方向,点下一个个坚定的点,最终就会有一条通向成功的线。

“听话”“不听话”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良伴,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调和“听话”与“不听话”,使之平衡,保持一种既不自负,又不自卑的心境。这样,就能有着成功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陈振林. 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J]. 作文周刊(高二版),2015(41).

[2] 陈峰. 未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向预测[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5(1).

上一篇:用心“主题班会” 收获“成长经验” 下一篇:在诗苑中漫步 在品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