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合教育的视角看传媒教育课程建设

时间:2022-08-27 01:37:25

以融合教育的视角看传媒教育课程建设

在我们的教育大框架中,教育不仅是一项社会政策,也是健全的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公平、高品质的教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机会的公平分配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政策,必须承担着发展公共政策,缩小分享教育成果的不平等的责任。而这种不平等往往是因为一种教育政策无法适应文化的多元性,社会成员在经济上、性别上、民族上的差异等因素导致的。[1]教育成果和基础能力习得方面的鸿沟可能导致社会中产生一种强大的排斥感和公民权的被剥夺。

为了保证受教育者的公民权,更为了其在未来对公民权的有效行使,学界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融合教育致力于保证所有人,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根据他们自身的教育需求、教育期待以及受教育的权利来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受教育的过程中来。

融合教育需要我们掌握每个学生关于社会公平概念的理解、信仰以及学习的潜质,需要让这种已了解的概念型框架以最好的方式嵌入到教和学的过程中,也需要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课程,包括课程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

当今社会,传媒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我们的生活发生改变,同时它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想法、看法、态度和意见。每个社会人都在面临一种媒介化生存的问题,传媒不仅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建构社会的变化发展,作为舆论公器、信息来源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在教育的大框架下谈到学生公民权的教育作为一种权利的时候,必须要更广泛、多元、开放、深入地了解传媒教育在教育和课程中的重要角色,从课程的视角探讨传媒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传媒教育的角色和功能有:(1)它包含对教育的长期的展望;(2)它是一种包括了文化、社会、个人的多样性的课程;(3)传媒教育由一系列的知识和能力组成,它包括公民自,地区和国家以及全球范围内关注问题的综合体,还包括探讨实施和享有公民权利方面有关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多样性。[2]

从传媒教育的角色和功能可以看出,传媒教育本身属于融合教育,在媒介化生存的背景下,传媒教育更是融合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在传媒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中,更应该继续贯彻融合教育的目标和追求。

一、传媒教育的培养目标

传媒教育旨在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在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和创造性参与媒介生产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发挥自身公民权的人,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传媒教育课的课程目标

(1)拉近学生和传媒之间的距离,批判性理解传媒和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使其能够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应该清晰地发现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更要学会如何搜寻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

(2)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传媒信息的传播链中,利用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应该准确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并利用传媒以及相关媒介技术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以帮助和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既实现“人―媒”之间的互动,又促成“人―媒―人”互动链的形成,[3]更使自己积极参与到社会整体的运行中来,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从传媒教育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传媒教育中带有对整合学生的价值观,树立学生正确的态度,培养其作为独立个体应具备的行为、能力和知识,使学生们能够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塑造和加强他们的公民行为的期待,希望以此来发展和改变我们的社会。

三、传媒教育的课程内容

(1)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是人为建构出来的“事实”。由于传媒在信息传播链条上的上游优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媒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与看法。传媒提供的信息事实上是经过重重的人为包装、修饰以及裁剪过后的产品,是经过议程设置和把关人而成的加工品。传媒教育试图解构这些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让学习者知道节目时段、内容安排、收视率、广告对象、市场利益是如何运作的;让受众了解传媒为何会呈现这样的面貌,让受众真实感受到传媒自身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的原貌。

(2)媒介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媒介本身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是意识的载体。而意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所有的媒介产物不可避免地都含有意识形态或透露某种价值观。比如宣扬某种生活方式或价值理念,并传递关于两性、种族、职业、年龄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商业化社会的今天,大多数的传媒都已成为商品或商品的载体,成为可以获得利润的经济体,受众从传媒中得到的信息往往是许多政治与商业力量博弈的结果。以电视为例,无论是新闻节目、体育比赛直播还是综艺娱乐节目,都要以收视率为参照,因为收视率意味着吸引了多少观众以及能否得到广告主的广告投放。

(3)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传媒、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传媒技术特性决定了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形态。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传媒的巨大变化和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电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如此。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结构层面的变化,也包括人们思维模式甚至是世界格局的更为深刻的改变。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巨大发展和广泛应用,传媒正在构建人类公共生活的全新方式。

四、课堂教学可采用的授课方式

(1)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比如明星的包装、炒作和绯闻,国际传播中西方媒介利用话语权优势对中国的歪曲报道等集中起来进行“头脑风暴”,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正确面对传媒生态并培养独立思想和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

(2)实践教学法。学生既要学会对传媒的传播符号进行解码,还要具备自我编码的能力,主动地创造自己的媒介产品,参与到整个传媒运作的流程中。这种创造活动可以简单如排列一系列新闻照片,也可以复杂如拍摄一个与自己成长有关的纪录片、制作一个有思想的专题片等等。在有了制造媒介产品的经验之后,不少学生就能抓住传媒自身的内涵了。

总之,传媒教育是融合教育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包容性的课程和教学实践。传媒教育课程的开设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目的在于教育机会和个人发展的民主化。传媒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公民权利的理解,更将影响到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对公民权利的行使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反过来,与学生进行传媒教育的学习直接相关的一些能力,比如批判性思考、创造力、公民权利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全面公民教育为代表的融合教育的发展为基础来实现。旨在知识社会里增加机会,缩减教育不公平的融合教育也在推动着传媒教育的继续前行。对传媒教育的推进者而言,现在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让年轻的一代了解有关传媒的知识,更是要发展他们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公民所应具备的能力。公民能力的提升、公民社会的构建才是传媒教育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2]Renato Opertti.curricular contribution for media education: A process in construction[A].Mapping Media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World:Visions,Programmes and Challenges[C].New York:United Nations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UNESCO,European Commission Grupo Communicar,2009.

[3]白传之,闫欢.媒介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1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篇:发现不一样的《落花生》 下一篇:陈华顺:路没有走过,哪里分得了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