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助力:香港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2-10-24 09:58:52

教育改革助力:香港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编者按:

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是与大众传媒的日渐普及和强大相伴随的。面对大众传媒所创造的流行文化与学校的正统教育之间冲突的加剧,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们希望借助教育的力量,帮助和训练青少年批判性地认识和使用媒体。今天,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甚至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地位可见一斑。自从1997年卜卫首次将媒介素养教育介绍到中国以来,国内的媒介素养研究逐渐成为热潮,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纷纷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来推动其发展。介绍西方经验,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一直是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所致力的工作。本期专题策划将刊登介绍当前国际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和先进经验的几篇文章,以期给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虽然我国的香港是一个有着众多媒体的城市,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还是闻所未闻的。1996年,香港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这样的选修课。2001年,香港首篇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术文章发表。从那以后,香港的媒介素养教育得到迅速发展,而在众多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改革。

自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为了跟上不断变化的世界,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学生,在广泛听取各界意见之后,香港政府发起了以“学习”为核心主题的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提出“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学生的全人发展为出发点”,除了体现对传统的德、智、体、群、美的重视,还要求学校培养新一代的学生:他们可以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探索新的学习领域。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香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图1简单展示了这个过程,之后对其详细阐述。

一、公民教育的推广

1985年,香港教育部门颁布了《学校公民教育方针》,鼓励学校通过正式、非正式乃至潜在的课程实施公民教育。十年后,教育部门在“96方针”中明确指出了公民教育课程方向:“鉴于香港要为1997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以及迎接21世纪的挑战做好准备,香港的学校有义务培养青年人的态度、价值观、信仰和能力,使之成为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贡献的公民。”两年后,《公民教育――中等学校课程指导方针》出台,其中指出,应该教导学生对新闻及大众传媒的报道方式做批判性分析和可信度判断。这使得公民教育中出现了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部分。

虽然公民教育被视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领域,在香港回归之后更是如此,但是教师们仍表示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不少困难。[2]西方有研究表明,在进行公民教育时,传统讲解式的教学策略效果不佳。然而,传统的教学策略仍是亚洲各国进行公民教育的相关教学时采用的主要方法。更为严重的是,在讨论政府结构和各种法律、社会政策时,学生们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并不熟悉。上述困难可以通过以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公民教育的方法来解决。

公民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已经被相关研究证实,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进行的一项公民教育研究表明,媒体在高中生增加公民知识、提高参与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具批判性和参与性,可以培养人们分析、论证的能力,影响其对媒体的主动阅读,使他们成为更优秀的公民。

在香港,大众传媒也被公认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尤为强调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过去的20年中,媒介素养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已逐渐改变,成为其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研究表明,公民教育课最适宜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背景下讲授。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采用互动方式,让学生可以批判性地分析媒体传达的信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年轻人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问题的认识会得到增加,因为从大众传媒接收到的影像会促使他们讨论和学习,引导他们调查并了解各种社会问题,使他们成长为积极参与的民主公民。[3]

二、信息技术引入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对香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承诺,要使香港成为“未来资讯世界中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追随者”。1998年,一份题为《在新时代学习所需的信息技术:1998/9年至2002/03学年的五年战略》的文件,为学校层面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提供了蓝图。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同时带来了许多问题。《新闻周刊》公布了一项对世界各地年轻人进行的调查,发现他们花了大部分的闲暇时间在媒体上。香港的一项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进行通讯、娱乐,获取信息。应当注意,学生们不仅需要信息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且需要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对媒体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培养学生在接收信息时更具批判性,并以一种批判性的方式去理解。[4]

信息技术对教学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以课本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转变为更具交互性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正适合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运用批判性思维,他们将学习材料是如何被选择并制作为媒体内容的,并亲身体验媒体制作过程。

在做中学十分重要。过去因为设备昂贵并且需要高水平的技能来操作,很难让学生参与到媒体制作中。然而这种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通信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设备成本,而且使得设备操作更为简易。如今,连小学生都能自己制作视频。传统通过说教来传递知识的方式已经改变,而媒体制作给予学生创造产品时的满足感。此外,由于教学大纲不限制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围,学生们可以自由探索,从而发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教育制度检讨

“学习”是香港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它使改革有了具体的落实方向。“学习理论”的更新,简单来说就是不再把学习作为知识的传递,而是作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5]在1999年颁布的文件《21世纪教育蓝图:教育制度检讨》中,诸如“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动机”这样的词语频频出现。此外,该文件质疑媒体是否“意识到其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语言学习的强大影响力”,并询问媒体是否应该“向公众传播信息,并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价值观、明辨是非、开阔视野”。这为媒介素养教育设定了大背景,即通过对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媒体消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通过讨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会更主动地学习。此外,他们还可以在校园报纸、广播、电视上自己制作媒体产品。

为了使香港学制与国际通行学制接轨,适应21世纪不断激化的全球竞争,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000年公布了《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报告书,建议采用“3+3+4”学制(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6]高中学制由两年变为三年,必定要求高中课程同时进行相应改革。高中课程改革引入学习领域来替代原有的固定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学习领域,而媒介素养教育则是该学习领域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决策者已经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四、新的高中课程

香港高中课程改革将通识教育、国语、英语和数学列为学生学习的核心科目。核心科目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和运算能力,并帮助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层面了解时事及当代问题,让他们拥有各科的知识,能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7]前三个核心科目都与媒介素养教育密切相关。

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广泛范围内问题的研究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社会意识。课程相关模块关注对学生、社会和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可以帮助学生连接不同领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由此带来的学习经验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已经广为人知,官方说法如下:“由于通识教育涵盖的范围包括当代各种问题,媒体成为除教师外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学生将学会根据可靠的证据批判性地评价媒体呈现的信息,所以他们能分辨事实,摆脱无知和偏见。

2. 国语

新国语教学大纲的内容更贴近时代,也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经验。在香港教育部门提出的九大共通能力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尤其与大众传媒相关,也是国语科目所要求的能力之一。相关的选修科目,尤其是文学作品和电影改编、戏剧研讨、新闻报道、多媒体应用性写作等,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国语教学的相关性和必要性。

3. 英语

许多国家都在语言艺术学科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且有研究表明,在接受了媒介素养的相关培训之后,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听力技能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五、结语

香港的这次教育改革,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教育改革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媒体已经成为了香港学生的每日“必修课”。于是,将媒体融入课堂,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是课程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Cheung,C.K.Education reform as an agent of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literacy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last decade[A]. Mapping Media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 World: Visions, Programmes and Challenges[C] UNESCO, New York, 2009:95-110.

[2]Cheung,C.K.& M.Leung. From civic education to general studies: The introduc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curriculum in Hong Kong[J]. Compare,1998,28(1):49-58.

[3] Buckingham,D. The Making of Citizens: Young People, News and Politic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4]Frechette,Julie D. Developing Media Literacy in Cyberspace: Pedagogy and Critical Learning for the Twenty―first―Century Classroom[M]. Westport, Conn: Praeger, 2002.

[5]程介明.香港教改十年[J].上海教育,2007(13).

[6]彭泽平,姚琳.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背景、构架与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7]陈嘉琪.香港特区课程改革十年回顾[J].网络科技时代,2007(13).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篇:快乐课堂,秀出精彩 下一篇:发现不一样的《落花生》